这下出名了, 不仅中国,连全世界都知道了, 除了三名航天员飞上太空,另外还有四只可爱的航天鼠也要一飞冲天,真是出息了。 可不要小瞧这四只小老鼠,它们可是经过千挑万选,一路过关斩将,靠自己的实力拿到太空门票的。 这四只小鼠是从 300 只候选者里硬生生闯出来的 "尖子生"。整整六十多天里,它们一轮轮地接受筛选,每一轮都得刷掉 10% 到 20% 的同伴,最后先选出 48 只备份鼠,再从里面挑出这 4 只正选,雌雄各两只,简直比考名牌大学还难。 科研人员说了,航天员选拔是万里挑一,这小鼠的筛选难度半点不逊色,毕竟它们要替人类探路,得扛住太空里的各种考验。 先过体能关就把不少小家伙刷下去了。科研人员给它们准备了特制的 "动感单车"—— 转棒式疲劳仪,六只小鼠一组,站在不停加速旋转的滚轮上,得用前爪牢牢抓住,后腿紧跟着节奏跑才能不掉下来。 这可不是随便跑跑就行,必须得在上面坚持 110 秒以上才算拿到晋级卡,要是组里全掉下来了,也只能留最后落地的那一只。 咱们平时坐个旋转木马都晕乎乎的,这些小老鼠得在滚轮上拼尽全力保持平衡,体能差一点的根本撑不下来,这第一步就把 "弱不禁风" 的全淘汰了。 体能过关了,更折磨人的抗晕挑战在等着它们。这关用的是二维旋转仪,相当于人类航天员的转椅训练迷你版。 小鼠被放进离心管里,一会儿横着转,一会儿竖着转,顺时针转完又逆时针转,旋转时间还慢慢增加,从每次 30 秒逐步加到 2 分钟,就是要练它们的前庭功能,提前适应太空里的 "晕车" 反应。 最狠的是,刚从旋转仪里出来,还没等缓口气,就得立刻走平衡木,要是晃悠悠掉下来,立马就被淘汰。 有科研人员解释,这是因为前庭功能管着平衡和空间定向,要是这本事不行,到了太空肯定晕头转向,根本没法完成任务。能闯过这关的,都是小鼠里的 "抗晕强者"。 别以为光有体力和抗晕能力就够了,智商和心态也得拉满。科研人员会把小鼠头朝下吊起来,要是它直接躺平不挣扎,说明心态太容易崩,到了太空可能连找食物的动力都没有,只有那些拼命扭动、敢反抗的 "乐天派" 才能继续往前走。 还有迷宫测试更是少不了,太空里是失重环境,小鼠要是 "路痴",连食物在哪都找不到,根本没法存活。 科研人员特意设计了复杂迷宫,就是要挑出空间识别能力强、记忆力好的小家伙,确保它们到了空间站能自己找到吃的喝的。 另外,它们还得先在狭小的饲养笼里住一阵子,提前适应太空里的 "紧凑户型",受不了幽闭环境的也只能被淘汰。 更关键的是,这四只小鼠可不是随便选的品种,它们是近交系小黑鼠,跟咱们常见的小白鼠不一样。 这种小黑鼠基因高度一致,一只和一百只做实验的结果几乎一模一样,个体差异特别小,这样才能精准看出太空的微重力、辐射到底对生物有啥影响。 科研人员说,用这种小鼠能保证实验数据的可比性,为后续研究攒下靠谱的资料,这可是科学实验的关键门道。 等真上了天,它们也有专门的 "太空豪宅"。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给它们设计了智能生命保障舱,里面恒温恒湿,有洁净空气和定时光照,还能实时监测饮食、心率、活动轨迹等 20 多项生理指标。 舱里还有个像弹簧的 "躲避笼",因为小鼠是穴居动物,发射和返回时受了惊吓能钻进去躲着,既能缓解焦虑,又能保证安全。 到了空间站,航天员还得客串 "太空饲养员",定期检查它们的健康状况,采集粪便、尿液样本,这些操作在失重环境下可不简单,足见对这几只小鼠的重视。 可能有人会问,费这么大劲送老鼠上太空值吗?太值了!小鼠和人类的基因相似度约 85%,器官和生理状态都跟人很接近,是天然的 "人体替身"。 它们在太空待 5 到 7 天,地面科研人员能通过摄像头实时观察它们的行为变化,返回地球后两小时内就会做全身 CT、血液检测和组织切片分析,研究失重对骨骼密度、肌肉状态、心血管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影响。 比如看看它们会不会肌肉萎缩、骨密度下降,这些数据能直接帮航天员找到对抗太空环境的方法,比如设计更有效的在轨锻炼方式或药物,为 2030 年前载人登月、2045 年前后火星探测打基础。 甚至以后地面上人类的一些疾病,说不定也能靠这些小鼠的实验数据找到新的治疗办法。 想想看,从 300 只里脱颖而出,熬过六十多天的 "魔鬼训练",闯过体能、抗晕、智商、心态重重 难关,这四只小黑鼠绝对是小鼠界的 "精英中的精英"。 它们可不是去太空 "旅游" 的,而是肩负着科学使命的 "航天员",用自己的小身板替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这下全世界都知道它们的本事了,这份 "出名",真是靠实力挣来的,太给咱们长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