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专家杜文龙提醒,美国这次南海坠机事件,我们不能光看热闹,看表面。不排除美国进行各种其他的侦察行动和测绘行动。 10月26号“尼米兹”号航母上半小时内连摔MH-60R直升机和F/A-18F战斗机那出戏,看着是美军丢脸的闹剧,实则很可能藏着借事故搞战略侦察的大算盘。毕竟事故刚落幕没几小时,美军就急吼吼把“鲍迪奇”号和“有效号”两艘海洋测量船派到了黄岩岛东北的事发海域,嘴上喊着“全力搜救失事军机”,可测量船一到就放慢航速,摆出“地毯式搜索”的架势,这操作压根不像是单纯找飞机那么简单。 杜文龙早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坠海的战机姿态不明,黑匣子信号又微弱,想在茫茫南海定位,必须动用高精度声呐阵列。可这声呐一开机,本质上就是在给南海水下地形做精细扫描。 美军在南海的水下情报一直是块大短板,2021年“康涅狄格”号核潜艇撞上海底流动沙丘的糗事还没翻篇,足以说明他们连那些会移动的海底地貌都没摸透。而这次坠机的地方,刚好就在当年“康涅狄格”号出事的区域附近,这片水深1000到3000米的海底峡谷,本就是核潜艇隐蔽穿行的黄金通道,美军盼着补全这里的地形数据可不是一天两天了。 更有意思的是,这套路美军早就玩得溜熟。2021年F-35C战机在南海坠毁后,他们借着打捞的由头,用测量船把菲律宾海沟的地形摸了个底朝天,后来那些数据直接用在了美日菲澳的联合演训里。 这次故技重施,哪是单纯为了捞两架飞机?要知道两架军机的损失也就2亿美元,可要是能借着搜救的名义,把这片关键海域的海底地形图绘出来,再用无人滑翔机采集齐水温、盐度跃变层这些水文数据,对美军潜艇以后在南海活动的价值,可比这点损失大出千百倍。 这些数据有多金贵?懂行的都清楚,潜艇在水下隐蔽全靠两样东西:避开复杂地形防碰撞,利用水文跃变层躲探测。美军之前的潜艇不敢在这片海域随意深潜,就是怕撞上海山或者陷入移动沙丘,现在借着找黑匣子的借口,把声呐开到最高精度,一点点扫过每片海域,等于给自己的弗吉尼亚级核潜艇亲手开辟“安全通道”。 到时候潜艇能顺着测绘出的路线悄摸穿行,甚至能借着收集到的水文数据隐藏踪迹,这才是他们真正的目的。 中方早就看穿了这层猫腻,发言人直接表态愿意提供援助,可美军压根没接茬。毕竟真要是单纯搜救,多个人手多个帮衬,可他们心里装着侦察的小九九,自然不想有人盯着自己的测量船干活。表面上“尼米兹”号已经掉头返航准备退役,一副灰头土脸的样子,可那些测量船还在事发海域慢悠悠地“搜”,显然没打算轻易走。 说白了,美军这是故意用战术上的“丢脸”换战略上的“得利”。两架飞机摔了是事实,但借着打捞的遮羞布,把之前花大力气都没摸到的水下情报弄到手,在他们眼里这笔买卖稳赚不赔。他们甚至可能打着“保护涉密设备”的幌子,名正言顺地在这片海域赖上一阵子,把搜潜、反潜需要的各种数据都补全了才肯走。 杜文龙的提醒确实及时,这事儿真不能只当笑话看。那些在南海慢悠悠转圈的测量船,比摔在海里的飞机更值得盯着,毕竟热闹看完了,他们偷偷画的“海底地图”、记下来的水文数据,才是真正该警惕的东西。 美军从来不会白白放过任何一个可乘之机,这种藏在事故背后的战略图谋,可比单纯的坠机事件凶险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