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中国一个安世还不够? 欧盟主席盯上了中国又一优势产业,宣称欧洲“重大商业机遇”到来,而抓住机遇的关键,在于“不懈努力对抗首要竞争对手”,也就是中国。 从安世半导体到光伏产业,欧盟的“套路”似乎愈发熟练。 安世半导体这个全球功率半导体领域的佼佼者,在被中国闻泰科技收购后,业绩持续增长,2022年营收达到62亿元,但欧盟硬是以“涉嫌垄断”为由,对其展开长达18个月的调查。 虽最终无实质证据,调查不了了之,但对安世的扩展计划造成了实质性影响,让德国本土企业英飞凌趁机壮大,占据了15%的市场份额。 这种“先找茬,再抢食”的策略,不仅令中国企业心有余悸,也让国际市场看透了欧盟的姿态。 如今,欧盟的目光又转向了中国光伏产业。 一项数据足以说明中国光伏在全球的地位:2023年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的80%,其中65%的欧洲市场需求由中国供应。 德国的某个光伏项目,100MW的规模,全部采用来自中国晶科的组件。 价格低于欧洲本地产品25%,交货时间还提前3个月。 这种成本与效率的绝对优势,令欧洲市场望尘莫及。 欧盟尝试发展自己的光伏产业,但事实却显得有些“惨烈”。 五年的努力换来了全球15%的产能,占比远低于中国。 此外,核心设备如单晶炉和切割机床,80%依赖中国供给。 荷兰SolarWatt公司早前花费了4000万欧元从中国采购单晶炉,才让生产线得以正常运转。 这种对中国技术的依赖,已经让欧盟感到深深的不安。 为了“掰正天平”,欧盟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比如《净零工业法案》,企图通过提高本土光伏产业的比例来削弱中国光伏企业的竞争力。 要求从2026年开始,欧洲光伏电站的组件原材料至少有50%来自本地。 但就以多晶硅为例,欧洲的年产能不过区区3万吨,而中国则高达80万吨。 即便是欧洲企业购买中国原材料然后贴上“欧洲制造”的标签,这种自欺欺人的方式也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更重要的是,欧盟还对中国光伏组件加征了10%的关税。 这直接导致德国某能源公司原定200MW的光伏项目预算激增2000万欧元,项目不得不被推迟半年,甚至连德国工商会也忍不住发声批评欧盟的政策,称若不改变策略,欧洲的碳中和目标将沦为空谈。 更让人忍俊不禁的是,欧盟虽然在嘴上高呼“对抗中国”,却在技术上频频“偷师”。 比如,被视为光伏行业未来的TOPCon电池,中国的转换效率已经达到26.5%,而欧洲企业最高仅为24%。 法国TotalEnergies去年向中国隆基采购了8GW的TOPCon组件,不仅效率提升了15%,还悄悄隐藏了采购消息,显然怕引发欧盟的不满。 在光伏逆变器领域,中国华为的产品在欧洲市场占比高达30%。 而欧洲企业尝试研发同类产品,结果花了三年时间,成本竟比华为高出30%,甚至还常出现故障。 最后不得不采用华为核心芯片进行改造,再贴上自己的品牌出售。 这哪里是对抗,分明是“抄作业”。 欧盟的光伏产业现状远不及其宣传的美好。 欧洲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占比在2023年仅为32%,距2030年目标的40%还有不小差距。 若完全摒弃中国光伏组件,欧洲市场将面临高达20GW的空缺。 这意味着不得不花费更多成本从美国采购,而交货时间至少需半年,极大拖慢进程。 更讽刺的是,欧盟还试图通过强制技术转让的方式压制中国光伏企业,比如要求中国公司在欧洲建厂时必须分享核心技术,否则将面临审批困境。 晶科在匈牙利建厂时就遭遇了类似的情况,虽应欧盟要求提供了组装技术,但镀膜工艺等核心技术仍得以保护。 面对种种阻碍,中国光伏企业的反应却显得格外冷静。 无论欧盟如何施压,中国始终掌握主动权,这不仅因为技术上的压倒性优势,更因为市场需求摆在那里。 欧盟的碳中和目标,离不开中国光伏的支持,这一点他们心知肚明。 你认为欧盟在光伏领域的举措能否真正改变现状,还是会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技术的依赖? 毕竟,技术是硬实力,谁掌握了技术,谁就掌握了未来。 信源:光抢一个安世还不够?冯德菜恩:欧洲的机会来了,首先从中国开始-阿库财经

 
									 
									 
									 
									![果然,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阿根廷笑称“感谢巴西的助攻”[捂脸哭]当巴西大豆](http://image.uczzd.cn/1592407693849225081.jpg?id=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