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时代》周刊发文批赖清德“鲁莽”的美国学者Lyle Goldstein,在他的社群媒体号上,又批民进党和2022年俄乌开战前的乌克兰一样,“好傻好天真”,竟以为靠自己的所谓“防卫韧性”,就能够“吓阻”对手动武。 戈德斯坦可不是什么小众人物,他是华盛顿智库“国防重点”的亚洲事务主任,在美国政策圈有一定影响力。 他前几天在《时代》周刊那篇题为《美国必须提防台湾的鲁莽领导人》的文章里,就已经毫不客气地把赖清德称为“鲁莽的领导人”,并指出台湾已经成为“全球最危险的引爆点”。 他会把民进党和战前的乌克兰政府联系起来,是因为他近期在华盛顿应民进党要求,与几名民进党代表进行了会面。 交流之后他感觉,虽然对方态度友善,但认知上似乎脱离了地缘政治和军事现实,这让他立刻联想到了当初那个对局势严重误判的乌克兰政府。 这种“脱离现实”具体指什么呢?戈德斯坦看来,民进党一些人可能陷入了一种危险的幻想,以为靠强化自身武装、展示所谓“防卫决心”就能确保安全。 这跟俄乌开战前乌克兰部分人的心态迷之相似。当时的乌克兰在西方一些口头承诺和有限援助下,某种程度上也高估了自己的防御能力和西方支持的可靠性。 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当真正的考验来临时,乌克兰发现自己防空系统门户大开,西方在提供关键防御武器(特别是高端防空系统如“爱国者”)时却因为害怕激怒俄罗斯而犹豫不决,甚至多次拒绝乌克兰的请求。 即便后来获得了一些援助,但像“爱国者”这样的系统,不仅供应有限(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年产量大约就550枚拦截弹),战时消耗巨大,近期还面临特朗普政府暂停提供拦截导弹的困境。 这就暴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当一个地区被大国视为核心利益时,外部支持的可靠性在关键时刻可能会大打折扣。 戈德斯坦之所以提醒民进党,恐怕也是看到类似的剧本可能在台海重演。他明确说过,美国人已经厌倦了为了别人的家务事卷入“无止境的战争”,他们不太可能为了拯救陷入困境的台湾而去冒险开战,尤其当涉及核风险时。 其实吧,美国学界和智库圈子里,对赖清德和民进党当局的担忧可不是孤例。像兰德公司这样的重量级智库最近也发布报告,建议美国应明确表示不支持“台独”,甚至提出支持“渐进式统一”以避免最坏情况发生。 更早之前,美国重量级学者葛来仪等人就在《外交事务》上发文,呼吁赖清德若当选应冻结“台独党纲”。 这些声音都指向同一个焦点:赖清德自上台以来,其过激的“台独”言行,比如抛出“两国互不隶属”的“新两国论”,以及将大陆界定为“境外敌对势力”等举措,被广泛认为是搅动台海风浪的主要因素。 美军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罗就用“沸腾、危在旦夕”来形容当前台海局势。可见赖清德的路线不仅让大陆强烈反应,也让美国国内冷静务实的力量深感忧虑,担心这种“鲁莽”行为可能迫使美国卷入一场它并不想面对的冲突。 戈德斯坦在《时代》的文章中强调了一个关键点:台湾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但并非美国至关重要的国家安全利益。这个定位差异决定了美国在台海冲突中的战略取舍底线。 他因此建议美国政府对赖清德应采取更具约束力的立场,甚至可以通过私下警告的方式,约束这位“明显鲁莽”的领导人。 他的逻辑很清晰,美国过去多次介入亚洲事务结果往往不好,现在应该采取极为谨慎的行动,避免被拖下水。说白了,就是担心赖清德这种“麻烦制造者”会绑架美国利益。 民进党当局对这类批评的反应也挺有意思。台外事部门被戈德斯坦的文章点着后,气急败坏地紧急回应,声称台湾所谓“维持现状的承诺”从未改变。 更讽刺的是,台湾的“中央社”在报道《时代》周刊这篇文章时,先是称其为“报道”,后来可能迫于压力,又修改为“投书”,并且声明要惩处相关的记者、编辑及督导主管。 这个操作被岛内资深媒体人罗友志痛批,直呼“新闻已死”,认为这反映了赖清德当局正在扼杀新闻自由,制造“寒蝉效应”。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外界对民进党在岛内打压异己、操控舆论的批评并非空穴来风。 说到底,戈德斯坦的连续发声,包括他将民进党类比于战前乌克兰政府的警告,并不是在孤立地批评某个人或某个政党。他是在警示一种战略误判的危险性。这种误判在于过度自信于自身的防卫能力,或者过度依赖外部承诺,而低估了对手在核心利益问题上可能做出的反应强度,也高估了外部支持在关键时刻的可靠性和限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