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市场的小白菜都是农药喂出来的! 昨晚和一个学校食堂的老板吃饭,席间说到了现在的青菜,他告诉我们不要吃小白菜,因为这种菜最容易长虫子了,所以菜农就喜欢给它打农药,杀虫子的农药。 这位老板干食堂快二十年了,从一开始骑着三轮车去批发市场挑菜,到后来专门对接周边三个蔬菜基地,手里过的青菜没有上千也有几百种,对小白菜的“猫腻”看得最透。他说自己刚做食堂那几年,没少在小白菜上栽跟头,有次采购的小白菜看着鲜嫩,下锅炒的时候却散发出一股刺鼻的药味,学生吃了后好几个说肚子不舒服,虽然后来没出大事,但他吓得再也不敢随便买散户的小白菜。后来跟基地老板熟了,对方才跟他交了底:小白菜叶片薄、水分足,春夏秋三季都是虫害高发期,尤其是小菜蛾和蚜虫,不打药的话三五天就能把菜叶啃得全是洞,根本卖不上价。菜农种一亩小白菜净利润也就几百块,要是因为虫害减产,大概率要亏本,所以只能靠打农药保收成,有些心急的菜农,采摘前三四天还会补打一次,农残很难完全降解。 老板说他现在食堂里早就不进普通小白菜了,要么花高价从有机认证基地进货,要么直接换成油麦菜、上海青这些耐虫性强的品种。“不是我矫情,是学生的健康赌不起”,他翻出手机里存的采购记录,上面清楚记着每次蔬菜的农残检测报告,“你以为消费者挑菜时看有没有虫眼就行?错了!现在有些菜农打药早,虫子根本没机会下口,看着没虫眼的小白菜,农残可能更高。” 这话不是危言耸听,他见过不少散户菜农,为了让小白菜卖相好,不仅打杀虫剂,还会喷保鲜剂,喷过的小白菜放三四天还是绿油油的,没喷的第二天就会发蔫。 但话说回来,这事儿也不能全怪菜农。老板跟我们算过一笔账:种一亩小白菜,种子、化肥、人工成本加起来要上千块,要是不打药,虫害会让产量减少三成以上,就算能卖出去,有虫眼的菜收购价要低一半,最后大概率赔钱。而打一次农药成本才几十块,就能保住大部分收成,换谁都会这么选。真正的问题在于,部分地区的农残检测监管有漏洞,散户种植的小白菜大多是地头直接卖给批发商,很少经过正规检测,就算有检测也多是抽检,很难做到全覆盖。普通消费者去菜市场买白菜,既看不出有没有打药,也不知道打了多久,只能凭感觉选,风险自然就高了。 我们平时买小白菜,真的只能靠运气吗?其实老板也分享了几个他多年总结的小经验:尽量选带根、叶片有点褶皱的,太水灵、叶片光滑得发亮的要谨慎;买回家先用流动的清水冲,再泡十分钟,炒菜时尽量炒透,高温能分解一部分农残。但这些方法也只是聊胜于无,毕竟农残是否超标,肉眼根本判断不出来。 食品安全从来都不是单一环节的事,菜农要生存,消费者要健康,监管要到位,这三者得形成闭环才行。要是能让不滥用农药的菜农赚到钱,要是监管能覆盖到每一批上市的蔬菜,要是普通消费者能方便地查到蔬菜的检测信息,或许我们就不用再纠结“这颗小白菜能不能吃”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