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白白培养了他5年!”2018年,武警济南支队入职了一个月的大学生,还立下了一等功,然而在拿到这枚奖章的时候,他的母亲却泣不成声。老人颤抖的双手抚过奖章上的军徽,泪水砸在冰冷的金属上。 2018年,那年王成龙23岁,刚从军校毕业,分配到武警山东总队济南支队机动大队特战中队,当上第一小队小队长。谁能想到,入职才一个月,他就因为救战友牺牲了。国家花了五年时间把他培养成军人,他却在最该发光的时候,永远留在了那条训练路上。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说句心疼的话。 王成龙的老家在山东临沂莒南县大店镇后王庄村,一个典型的北方农村。1995年4月1日,他出生在那儿,父母靠种地过日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从小,他就跟着爸妈下地干活,帮着收麦子、拔草,晒得皮肤黑黝黝的。村里人说,这孩子不爱玩闹,总喜欢听广播里的军旅故事,动不动就说长大要当兵,保家卫国。大家听着当闲聊,没人当真。可这小子是认真的,那股子劲头,从小就埋下了种子。 转眼到2013年,高考成绩出来,王成龙考了625分,高出本科一批线71分。本来可以挑顶尖大学,学热门专业,前途亮堂堂的。亲戚朋友围着劝,现实点吧,军校苦,工资低,家里还指着你呢。他呢,摇头不听,直接填了武警工程大学。录取通知书一到,全家乐坏了。爸妈知道儿子心意已决,只能支持。9月,他背上行李,坐火车去了西安校区。从那天起,他的军人路就算正式起步了。 军校日子,说实话,没那么诗意,全是汗水和坚持。王成龙刚进去时,体能跟不上趟,别人跑五公里他喘得上气不接下气。可他不服输,每天早起多练,晚上还钻被窝看书,战术手册翻得边都卷了。四年下来,他的成绩蹿到学员旅第一,全校第六,还拿了优秀毕业生,还立了三等功。2015年6月,入党那天,他对着党旗宣誓,那声音响亮得全场都记住了。这农村娃,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配得上这身军装。 毕业后,王成龙没闲着。2018年7月,他通过乌鲁木齐校区任职培训,又层层选拔,以体能第一的成绩进了济南支队特战中队。8月17日正式报到,他发朋友圈说“终于到了离实战最近的地方”。队里人很快就注意到这小伙子,训练起来不要命,泥地障碍第一个上,肩膀磕青了也不吭声。工资一到手,全寄回家,给爸妈换了电视冰箱。打电话时,总说这边好着呢,别操心。父母听着,知道儿子选的路,再苦也得咬牙挺着。 可谁也没料到,这路走得这么短。9月12日凌晨,支队搞第三季度魔鬼周极限训练,25公里徒步行军,从济南出发,走到邹城市大束镇水河村。队伍沿公路走,王成龙作为值班员,选在后侧殿后,手里攥着对讲机,不时提醒大家注意车辆。凌晨4点多,天还没亮,一辆严重超载的重型货车突然失控,偏离车道直冲过来。刹那间,王成龙大喊让大家散开,顺势把身边战友曲鸿健推到路边。货车就这么撞上了他,当场卷入车底。队友冲上去拉他,可他多处骨折,脏器破裂,抢救无效,上午9点08分走了。 消息传回老家,母亲正准备给儿子寄冬衣,电话一响,人就瘫了。济南支队上下都傻眼了,这小伙子才入队26天啊。10月18日,王成龙被追授革命烈士称号。11月6日,总队在济南开追记一等功大会,党委通令宣读,全队官兵肃立。母亲从莒南赶来,接过那枚一等功奖章时,手抖个不停。奖章上军徽闪着光,她摸着它,眼泪吧嗒吧嗒掉下来。嘴里喃喃“国家白白培养了他5年”,不是真觉得亏了,而是心疼儿子刚铸好军人的样子,就这么没了。这话听着酸,实则饱含对儿子的骄傲和对国家的感激。 追记大会上,总队领导说,王成龙的举动,体现了新时代军人的忠诚担当。他用生命守护了战友,守护了集体荣誉。这不是空话,他的牺牲,让队里每个人都看清了什么叫军人本色。12月4日,骨灰从济南护送回家,沿路市民自发夹道,有人举横幅“英雄一路走好”。第二天,鲁东南革命烈士陵园安葬,2000多军地人员送行。母亲捧着骨灰盒,弟弟放花束,小小的陵园里,松柏挺拔,他的名字就刻在那儿,永不磨灭。 王成龙的日记后来进了支队历史馆,里面一句话写得特别重:军人的价值,不是活多久,而是有没有为守护的人拼过命。这话接地气,却直戳人心。国家五年培养,没让他去写字楼当白领,没让他过大城市的好日子,却让他在危急关头,本能地选择牺牲自己,救下别人。这培养值不值?值!它培养出的是担当,是对党和人民的赤诚,是新时代青年该有的脊梁。 如今,王成龙的事迹在部队里传开,好多年轻人受影响,报名从军。村里也变了样,原来的土坯房修葺一新,父母靠补助和帮扶,日子稳当了些。每年清明,陵园总有官兵来祭扫,鲜花堆成山。他的故事,不是高大上的传说,而是实打实的普通人选择。像他这样的军人,散布在祖国各地,默默守护着和平年代的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