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的心态还是没有摆正。这两天在英国访问的苏林,在牛津大学发表了一个演讲。说世界的关键不在你站在哪一边,而在如何站稳。强调越南是独立自主国家,不是大国附庸。 他要表达的意思很清楚:越南,不选边,不做附庸,要走一条自主的、多向的外交路线。 这话说得漂亮,摆出一副战略自信的姿态。但真正的问题是,越南有没有那个条件,能站稳? 苏林这次英国之行精心安排,演讲紧接着签署了越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声明,涵盖六大合作领域,气势十足。 看上去,越南正以多边布局、经贸多元化的方向迈进。但现实不是纸面上的规划,而是供应链上的卡脖子。 苏林高喊“自主”,可越南的经济命脉,早就深深嵌在两个大国之间,一边是中国的产能和技术,一边是美国的市场和订单。 这个结构,不是喊几句“战略自立”就能摆脱的。 越南的供应链,离不开中国。这不是情感问题,是冷冰冰的数字。 2024年,中越贸易额超2000亿美元,中国提供了越南近一半的中间产品进口,尤其是机械设备和纺织原料。 越南的纺织厂、电子厂,从纱线到芯片,哪一样不是中国产的? 而且,这还不仅仅是原料问题,中国的数控设备占越南进口的65%,形成了技术上的“锁链”。 更关键的是,越南的出口,极度倚重美国。从鞋帽到手机壳,美国市场几乎撑起了越南三分之一以上的出口额。 特别是纺织业,对美出口占到一半以上,一旦美国动手加税,越南的GDP立刻就要受伤。 过去一年,美国关税从近0%飙升到20%,不少越南企业订单直接砍半。 有研究机构测算,这种政策调整足以让越南GDP增速从8%跌到5%。这不是假设,这是正在发生的事。 所以,苏林口中的“战略自立”,如果仅是外交语言上的修辞,那当然可以理解。 但如果真把它当成政策方向,那就有些脱离现实了。 越南的经济结构注定了它不可能“站在中间”,它必须在中美之间不断微调姿势,以求稳住自己的经济根基。 站稳,不是靠喊口号站的,是靠你背后有没有足够的产业链、市场支撑和技术能力。 更讽刺的是,越南一边强调独立,一边又在现实中处处寻求依赖。 比如高铁项目,越南当初选择日本而非中国,结果项目超支到4000亿美元,至今故障频发。 现在又转头找中国贷款、谈技术转让,却没表现出合作诚意。要钱要技术,姿态却是高高在上,这种“双重话术”,在大国面前未必能奏效。 苏林这场演讲的深层背景,是越南在中美竞争升级下的焦虑。 美国不断收紧原产地规则,打击越南“转出口”模式;中国则通过稀土管控、技术输出限制等方式加大博弈筹码。 越南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想靠“多边合作”来冲淡大国压力,可现实却在一点点压缩它的战略模糊空间。 今天还能唱“独立”,明天可能就得面对供应链断裂、订单流失的实质冲击。 范明政在达沃斯也讲过类似的话,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亚洲伙伴”,话里话外是在讲“相互依存”。 这其实是越南政府另一种“策略语言”,用看似中立的言辞,来争取更多的政策空间。 但问题是,越南的“自立”,从来就是建立在他国体系之上的。没有中国的原料设备,没有美国的消费市场,越南所谓的“战略自主”就成了空中楼阁。 更现实的问题是,越南想打造“绿色经济”“数字化转型”,但本土产业升级的支撑力严重不足。 技术靠外来,人才靠引进,附加值低、创新能力弱,在这种条件下谈“经济多元化”,无异于空谈。 不是越南不想改变,而是它自身的产业基础,还撑不起那种话语权。 而大国竞争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美国已经把越南部分产品的关税提升到46%,特别是太阳能板直接加到271.2%。 越南试图用“第三方合作”来避开中美对抗的火力,但政策风险依然在发酵。 中国对稀土的出口限制和对越南技术企业的审查,也让越南的“转出口模式”充满不确定性。 比如华为在越南的子公司就被限制参与基础设施项目,这种信号,足以让越南警觉。 苏林的演讲,其实更像是一种战略宣言,是越南在风雨中喊出的“生存宣言”。 但政策的分量,不在话语有多漂亮,而在能不能承受现实的重量。 越南想当“不选边”的国家,就要有不依赖任何一边的能力。 而现在,它两边都离不开。这不是战略上的尴尬,这是结构上的困局。 “你怎样站得稳”,这句话听起来哲理满满。但真正决定你是否站得稳的,是你脚下有没有实打实的支撑力,而不是你嘴上说的多坚定。 越南要真正“站稳”,必须先把自己的经济底盘稳住。否则,无论你站在哪一边,风一吹,一样会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