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级再生塑料困局:每年900万吨PET瓶

宝林谈古论今 2025-10-30 18:52:09

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极少数几个没有批准将再生塑料用于食品包装的国家之一。”   在中国食品安全领域,有个名字绕不开——陈君石。 说起来这事儿挺矛盾的。毕竟现在全球都在喊环保,回收塑料循环利用早就成了大势。欧洲、北美那些地方不用说,连日本、韩国甚至印度都已经允许再生塑料装食品了。 陈君石所在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其实早就做过专门研究,他们拿最常见的PET饮料瓶做实验,反复验证后发现,只要经过规范的清洗和处理,这些回收来的塑料完全符合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要求,跟原生塑料没差。 那为啥明明技术上没问题,政策却一直卡着不动?这里面绕不开法规层面的糊涂账。早年间原卫生部有个《食品用塑料制品及原材料卫生管理办法》,明确说不能用回收塑料做食品包装,但这个办法十几年前就废止了。 可新的规矩没及时跟上,反而有个2018年市场监管总局的文件里还写着“不应使用回收料进行生产”,就这一句话,直接把企业的路堵死了。想生产食品级再生塑料?拿不到生产许可。想把再生料用到饮料瓶里?产品根本没法上市。 这种政策滞后带来的尴尬,企业感受最真切。现在我国每年能回收近900万吨PET瓶,收集率都达到94%了,可这些回收来的塑料八成以上都只能降级用在纺织业,做成衣服或者布料。 要知道,要是能把这些塑料做成食品包装,至少能循环利用四次,比降级使用减少的碳排放多四倍还不止。 更可惜的是,国内已经建了至少8家食品级再生PET工厂,设备和质控能力比欧盟的厂子还先进,可生产出来的切片只能卖到国外,做成瓶子后又高价卖回国内,平白多花了冤枉钱。 当然,政策的谨慎也不是没道理。普通消费者对再生塑料的顾虑根深蒂固,毕竟市面上确实有不少不合格的再生塑料袋,用的着色剂里可能含苯并芘这种致癌物,高温下还会释放毒素损害肝肾。 这种负面印象让大家对“再生塑料装食品”天然警惕,哪怕专家反复说“规范处理的没问题”,还是有人心里打鼓。 不过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做过调查,其实有超过六成的消费者愿意接受再生塑料食品包装,关键是得把风险评估结果讲清楚,让大家真正放心。 陈君石一直强调,食品安全管理里“风险交流”特别重要。就像当年欧洲下调味精安全标准引发恐慌,也是他带领团队做了更全面的动物实验和人群调查,最终证明正常食用味精完全安全,才稳住了市场信心。 放到再生塑料这件事上,道理是一样的:既不能因为有潜在风险就一刀切禁止,也不能不顾安全盲目放行。现在的问题是,管理职责没明确,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等部门的衔接不够顺畅,导致政策卡在中间下不来。 更让人着急的是资源浪费。我国每年生产食品级PET瓶要消耗几千万吨石油,这些石油挖出来用一次就变成垃圾,实在可惜。 全国政协委员孙宝国院士算过一笔账,要是把每年回收的PET瓶都用来做食品包装,能减少超过6000万吨石油消耗,这对“双碳”目标来说可是不小的贡献。可现在明明有技术、有产能、甚至有市场需求,就因为政策没松绑,只能眼睁睁看着资源被浪费。 其实这事儿本质上还是食品安全理念的权衡。陈君石一辈子跟食品安全打交道,他比谁都清楚“谨慎”二字的重要性。毕竟曾经出现过不合格塑料餐盒含工业碳酸钙,导致人得胆结石的案例,这种教训太深刻。 但谨慎不代表停滞,现在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已经趟出了路子,我们自己的风险评估也给出了安全结论,剩下的就是打通政策堵点。 有专家建议,不如先搞“个案管理”,给那些有能力的企业做能力验证,合格了就发生产许可,再配上“一厂一码”的追溯体系,让监管能跟上。 同时把那些过时的政策条文废了,明确再生塑料食品包装的标准和审批路径。这样既守住了安全底线,又能跟上环保潮流,毕竟循环利用才是长久之计。 陈君石说这话的时候,其实也是在传递一个信号:食品安全不是闭门造车,既要守住自己的底线,也要看看外面的世界。 现在技术和认知都跟上了,或许用不了多久,那些回收的饮料瓶就能变成新的饮料瓶回到我们手里,既安全又环保,这才是真正的双赢。

0 阅读:1
宝林谈古论今

宝林谈古论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