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来的老登?都什么年代了,还成天想着启蒙别人?他配吗?一天到晚埋怨别人不接受被他照亮,他是电灯泡投胎吗? 10月28日,诗人西川在一个文化活动上的言论算是在网上溅起了点水花。 这位和海子、骆一禾并称“北大三剑客”的诗人,张嘴就来了句“当下的困境之一,在于很多人不愿被启蒙”,还补了一刀“在互联网文化中,一种排斥理性讨论、拒绝被照亮的心态广泛存在”。 您瞅瞅这话说的,“不愿被启蒙”“拒绝被照亮”,合着现在大家不乐意听他说教,就是思想觉悟低、拒绝进步呗? 这姿态摆的,跟老教授站在讲台上训学生似的,可现在早就不是那套“我说你听”的年代了啊。 西川是有名的诗人,翻译过博尔赫斯,拿过鲁迅文学奖,按说也是文化圈有头有脸的人物。 可这次他这言论一出来,不少网友直接懵了:都2025年了,怎么还有人揣着“启蒙者”的剧本不肯撒手? 您当自己是当代鲁迅呢,还是觉得现在的人都得跪着听您指点迷津? 其实吧,不是大家不愿被“启蒙”,是这套“启蒙”的逻辑在当下根本行不通了。 首先,“启蒙”这事儿,本身就带着一种“我比你懂,你得听我的”的优越感。 放在以前信息不发达的时候,知识分子掌握着知识话语权,这么说话可能有人买账。 可现在呢?互联网把信息的大门给炸开了,每个人都能在网上找资料、查观点,谁还愿意被人当成“需要被照亮的愚昧者”? 就像现在年轻人找攻略都知道上网搜,谁还会听一个“过来人”居高临下地说“你得这么干”? 再者说,西川嘴里的“拒绝被照亮”,是不是把所有不同意见都归因为“不愿被启蒙”了? 这就跟有些长辈觉得年轻人不按他的想法活就是“叛逆”“不懂事”一样可笑。 就拿互联网上的讨论来说,大家吵来吵去,有时候不是不愿理性,是立场、经历不一样,理解自然不同。 您非要说人家是“拒绝被照亮”,那不就是把自己放在了道德和智力的双重制高点上吗? 还有啊,“启蒙”的姿态本身就很“爹味”。 现在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最烦的就是这种“你得听我的”的腔调。 大家更愿意平等地交流,比如看个电影,你可以分享你的解读,但别非说“我的理解才是对的,你那是没看懂”。 就像现在知识类博主要是敢说“你必须得学我的方法才能成功”,评论区指定得被骂翻。 西川这言论,说白了就是没搞清楚时代的变化,现在早就不是“我说你听”的单向输出时代了,大家要的是互动、是共鸣,不是谁来当那个“电灯泡”给别人“照亮”。 您说他“配吗”?论学识,他肯定是够格的。 但论沟通方式,他这就属于拿着20世纪的剧本演21世纪的戏。 现在的人不吃“启蒙者”那套了,大家更愿意自己去探索、去思考,哪怕走点弯路,也不想被人当成“需要被拯救的灵魂”。 西川的言论暴露的不是大家“不愿被启蒙”,而是他自己没能跟上时代的沟通节奏。 都什么年代了,还想着当那个高高在上的“照亮者”,这不就跟拿着大哥大的人嘲笑别人用智能手机一样脱节吗? 其实啊,真正的思想交流,从来不是一方“启蒙”另一方,而是彼此照亮、互相启发。 与其埋怨别人“不愿被照亮”,不如想想怎么把话说得让人愿意听、听得进去。 您觉得现在还有必要谈“启蒙”吗?还是说,大家更需要的是平等的对话和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