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今天(10月30日)报道:“德国总理默茨:‘不能让美中两国单独决定科技的未来’。默茨强调,德国和欧洲必须‘实现技术主权,不能让美国和中国单独决定科技的未来’。” 说白了,欧洲现在越来越觉得自己在数字世界里活得像美国的“数字殖民地”。你想想看,从云服务(亚马逊、微软、谷歌占了欧洲市场七成多),到手机电脑的操作系统和社交媒体,甚至人工智能模型(大约七成来自美国),欧洲人日常用的关键技术几乎都被美国巨头包圆了。 这种依赖以前可能觉得是方便,现在感觉就像把自己家的保险箱钥匙交给了邻居,还得担心人家会不会随时变卦用技术卡你脖子。 之前美国公司微软应要求封锁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邮箱的事,还有更早的“棱镜门”事件,都像警钟一样,让欧洲意识到技术依赖背后藏着多大的战略风险。 所以,“技术主权”成了欧洲,特别是德国政府嘴里高频出现的词。德国人自己给技术主权下了个定义,就是说要能随时获取、理解、开发并应用那些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关键技术。 这倒不是说要完全自己关起门来搞一切,啥都自给自足,而是要在国际合作中找到平衡点,确保自己有关键的底牌和能力,不能在某些要命的地方被单一供应商拴住。 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甚至还搞了个《技术主权研究与创新框架计划2030》(FITS2030),把人工智能、软件工程、微电子、网络安全、量子技术等八大数字技术领域,以及先进材料、电池、机器人等四大工业技术领域,都列为需要重点突破的方向。这说明德国正试图系统性地弥补自身的科技短板。 光有蓝图还不够,得动真格的。欧洲一些国家和地方政府已经开始用行动投票,逐步替换掉美国的软件和技术服务。比如德国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就计划在几年内用Linux操作系统替换微软Windows,用LibreOffice来代替Word和Excel。 荷兰议会也批准了建立国家云以减少对美国云技术依赖的动议。在更大的层面,德国甚至考虑对谷歌、Facebook这类美国科技巨头征收10%的数字税,指责它们存在“狡猾的避税行为”并建立了“近乎垄断的结构”。这些举措虽然会加剧与美国的贸易紧张,但也表明了欧洲想要夺回控制权的决心。 在更尖端的防务科技领域,欧洲也想争口气。比如由德国牵头,几个北约国家一起搞的“无人机墙”计划,就想通过覆盖两千公里的无人监视系统来加强东部边界的防御。这个项目特别强调,系统68%的核心技术要由欧洲本土企业掌握。 德国量子系统公司的负责人就直接点明,在美国安全保障可靠性让人怀疑的时候,需要欧洲自己生产的无人机系统来确保战略自主,并把敏感数据牢牢控在自己手里。 这背后其实也透露出,随着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对欧洲安全承诺的反复不定,欧洲对美国的不信任感加深,追求防务自主的愿望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强烈。 默茨政府把对外政策转向“欧洲化”,其实就是德国在目前这种困难局面下想出来的突围办法。 面对经济停滞、能源价格高企、还有美国关税政策的挤压,德国单干显得力不从心,所以想借着欧盟这个集体力量来说话,一方面想制衡美国的单边主义,另一方面也想靠欧洲的共同市场来推动内部改革,给德国的产业和技术升级创造空间。 默茨本人一上台就赶紧去访问法国和波兰,重启“法德轴心”和“魏玛三角”这些欧洲传统合作机制,意思很明确,就是希望欧洲兄弟几个能团结起来,别在老被大国牵着鼻子走了。 当然,欧洲想走科技独立这条路,前面坑也不少。最大的难题就是钱和技术底子。像“欧洲堆栈”这种想打造欧洲自主技术基础设施的计划,有人估计可能要花超过5万亿欧元,这数字比德国一年的GDP还高,钱从哪儿来是个大问题。 而且欧洲在不少关键技术上还对美国有依赖,比如“无人机墙”项目里,高端芯片等核心部件还得看别人脸色。再加上欧盟内部27个国家,想法和利益难免有冲突,协调起来特别费劲,容易扯皮。就连美国的一些智库也泼冷水,说如果欧洲不深化技术监管改革并把数字化单一市场搞起来,想独立于美国可能就是“白日梦”。 所以总的来看,默茨喊出“不能让美中决定科技未来”,反映了欧洲一种挺普遍的不安和一种想要“自立门户”的迫切感。欧洲手里也不是没牌,它在科研人才、基础教育、高端研究以及一些工业基础上底子还是很扎实的。 一些专家也觉得,欧洲没必要追求完全取代美国公司,更聪明的办法可能是采用模块化思路,比如组合不同的人工智能模型,多用开源方案处理敏感数据,同时多建自己的本地基础设施,把风险分散开。甚至还可以和巴西、印度这些同样不想完全依赖美国技术的国家联手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