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给我们泼冷水了!德媒声称,中国今天在国际上显得强大无比的同时,中国崛起的根基已经动摇!10月29日,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刊文声称,北京对自身发展道路的信心迅速提升,但中国国内一系列不断恶化的结构性问题,却对这个新崛起超级大国的未来构成了挑战,中国快速崛起的代价正在逐渐显现。 任何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中国这么大的体量,发展速度又这么快,出现一些结构性问题太正常了。 关键不是有没有问题,而是能不能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德媒只盯着问题看,却故意忽略我们解决问题的行动和成效,这就有点选择性失明了。 他们口中的“结构性问题”,无非就是大家偶尔会讨论的一些发展中的挑战,但这些问题早就被国家纳入视野,并且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政策,而且很多都已经见到了实效。 就拿大家关心的经济结构调整来说,国家早就不是只追求速度,而是把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 发改委一直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监测经济运行态势,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从去产能到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一步步理顺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经济增速不如以前快了,但这正是主动调整的结果,是为了让经济发展更可持续。 而且就算增速放缓,我们的发展质量却在不断提升,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的投资增长特别明显,高技术制造业、信息服务业这些能带动未来发展的领域,投资都在快速增长,这说明经济的根基正在往更扎实、更有潜力的方向转变。 至于所谓的债务问题,这也是很多西方媒体喜欢拿来炒作的点。 但央行早就发布过报告,用资产负债表的视角把情况说清楚了,我国的债务和欧美国家不一样,我们有庞大的国有资产做支撑,广义政府总资产占GDP的比例很高,净资产更是相当可观,而且国有资产的质量还在不断提升。 简单说就是,我们的债务是有实实在在的资产背书的,不是凭空借债,可持续性很强。 不像有些西方国家,债务主要靠货币地位和赤字控制来维持,风险反而更大。 这种把债务和资产割裂开来,只谈债务不谈资产的说法,本身就不客观,根本算不上全面的分析。 还有所谓的“发展代价”,德媒可能是看到了一些产业转型过程中的阵痛,但他们没看到我们在转型升级中取得的突破。 以前我们制造业给人的印象是价格低,现在早就不一样了。 德国《商报》自己都报道过,“中国制造”的品质越来越高,在汽车、机械工程这些德国的优势领域,中国企业已经成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甚至在机械制造业出口上已经超过了德国。 这背后是中国企业不断创新的结果,也是国家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未来产业的政策在发挥作用。 现在中国在生物制造、量子科技、6G这些前沿领域都在超前布局,政策支持力度大,企业创新动力足,这些都是未来持续发展的硬支撑,怎么能说是根基动摇呢? 西方媒体之所以经常唱衰中国,本质上是对中国发展模式的不理解,或者说是出于自身的焦虑。 他们习惯了用自己的发展逻辑来评判中国,却忘了中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和国情,中国的发展道路不可能照搬西方的模式。 但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的发展成就不是靠西方媒体的评价来定义的。 从科研领域的不断突破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从外资的持续流入到民生的不断改善,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变化,是中国崛起根基稳固的有力证据。 德媒的报道就像是隔着一层雾看中国,只看到了表面的一些现象,却没看到中国应对问题的决心和能力,没看到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和创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