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有些学者提出要尽快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观点,任正非深有感触地说:

阿皮历史库 2025-10-30 10:32:39

针对有些学者提出要尽快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观点,任正非深有感触地说:“这些人忽略了创造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所付出的心血是非常巨大的,而且是死了多少公司,才成功了少量的企业。”     任老所言极是,不少人总想着快出成果、快见效益,却忘了任何真正的创造都离不开时间的沉淀和持续的投入,急不来也快不得。     就拿华为自己来说,1987年成立的时候,手里就两万多块钱,一开始还只是做程控交换机的代理生意。     放在当年,倒买倒卖赚快钱的风气正盛,很多企业都忙着跟风,华为却偏偏选了最苦的一条路,把赚来的第一笔盈利就投进了自主研发。     那时候没人知道这条路能不能走通,毕竟当时的市场被跨国巨头垄断,一个小小的民营企业想搞自主技术,简直像是鸡蛋碰石头。     但华为就这么咬着牙坚持下来,从早期的程控交换机到后来的5G技术,再到麒麟芯片和鸿蒙系统,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     就说麒麟芯片,2004年海思成立后推出的第一款芯片K3V2,性能跟不上市场需求,被骂得够呛,但华为没放弃,每年持续投入资金迭代升级,整整花了15年时间,才终于研发出能跟国际顶尖水平抗衡的麒麟990 5G芯片。     这15年里,不知道有多少同类企业因为扛不住研发压力、看不到短期回报而中途放弃,华为能活下来,靠的就是不急于求成的定力。     任正非一直强调,研发芯片不仅需要钱,更需要顶尖人才,这些年华为在全球范围内招揽物理学家、数学家、材料学家,2022年的时候,研发员工就有11.4万人,占员工总数的55.4%,差不多每两名员工里就有一人搞研发。     而且华为的人才培养也讲究慢工出细活,不是招来就能立竿见影,而是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     就像2008年,华为科学家发现土耳其教授埃达尔·阿勒的一项冷门数学理论能解决5G信号传输难题,之后就组建了200人的数学家团队,花了十年时间深入研究,才把这个理论转化为5G核心标准。     这种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在追求快速变现的当下显得尤为难得。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人才储备和研发定力,2019年面对外部制裁,华为的麒麟芯片一度停滞。     但五年后,搭载麒麟芯片的手机机型还是成功重回市场,直接带动华为终端业务销量回升,2025年第二季度,华为手机出货量达到1250万台,重新登顶中国手机市场,在高端市场的份额甚至超过了苹果。     放眼全球范围内真正的制造强国,没有一个是靠“快”实现突破的。     日本的三菱重工从1884年创立,到现在已经有近140年的历史,一开始从造船起步,后来经历过财阀解体、拆分重组,还遭遇过石油危机带来的造船业衰退,一路磕磕绊绊,才逐步拓展到航空航天、能源、工业机械等多个领域。     德国的制造业更是以“慢”和“精”著称,德国的中小企业专注于某个细分领域,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只做一件事,研发开支是普通工业企业的两倍,每千名员工拥有的专利数是大公司的五倍。     这些企业不追求规模扩张,不想着挣块钱,也不急于多元化发展,就靠着持续的技术积累,在全球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     制造到创造的跨越,从来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踏踏实实地积累。     现在的中国制造业,正处在从大变强的关键时期,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型,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但我们要看明白,这不是一场冲刺跑,而是一场马拉松,考验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和定力。

0 阅读:34

猜你喜欢

阿皮历史库

阿皮历史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