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让孩子参加竞赛活动吗?北漂那几年为娃每年砸近20万,都是为了升学铺路 现在再被问“要不要让孩子参加竞赛”,我总会想起从前——那会儿我家娃的英语竞赛、数学竞赛就没断过,全国性的、市里的赛场,跑了一场又一场。 在北京养娃,尤其是咱们没任何公共资源的北漂家庭,想让孩子升学时能往前站站,竞赛几乎是绕不开的路。那边牛娃多,人家要么有资源铺路,要么早早就规划得明明白白,我们只能自己硬扛。 记得老二上学那阵,光学费一年就8万,再加上竞赛班、课外补习班的开销,一年下来差不多十多万,快奔20万了;老大那边更甚,一年得40多万。那两年,每次算完这些账,都觉得胸口发闷,手里的钱得掰成八瓣花才够。 所以当时给孩子报竞赛、选辅导班,我从不敢随便点头,都得精挑细选:先琢磨课程是不是真对竞赛有用,再一笔笔算报名费、来回的路费住宿费,把整个赛程的成本捋得清清楚楚——不是抠门,是真知道北漂过日子的难,多花一笔冤枉钱,家里的压力就多一分。 现在想想,唯一的遗憾是没让孩子试试计算机竞赛。当时一是觉得他时间实在排不开,学校作业、其他竞赛已经占满了日程;二是自己也没意识到,计算机竞赛原来也是条重要的升学通道,现在偶尔想起,还会觉得有点可惜。 但话又说回来,不管是小升初还是初升高,咱们做家长的都清楚:光靠平时考试成绩不够硬,没几个拿得出手的竞赛经历,没个像样的排名等级,想选到好学校太难了。我家娃后来能一步步走过来,靠的就是那些竞赛证书和排名,再加上稳定的文化课成绩。 现在老二都已经大三,在国外读书了。五十多岁的人回头看,当年陪孩子熬到深夜刷题、周末跑赛场的日子,虽然又累又费钱,但想起那会儿为了升学,不得不拼竞赛、争排名的处境,就知道那些付出都是没办法的事——毕竟想让孩子在升学里有选择权,这些路早晚得走。 万能生活指南 秋日生活打卡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