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一个国家不一定非得打仗,谁能想到当年把家电、汽车卖遍全球,号称“经济巨人”的日本,现在居然卡在原地动弹不得,不是被人打垮的,而是自己慢慢“蔫”下去的,没硝烟没炮火,却把曾经的那股子冲劲耗得差不多了。 80年代的日本有多风光?那会儿东京的地价能买下半个美国,街头随处可见排队抢购奢侈品的人群,索尼、松下的家电占据全球市场半壁江山,丰田、本田的汽车让欧美车企坐立难安。当时的日本人自信到什么程度?有人喊出“买下美国”的口号,纽约地标性建筑洛克菲勒中心都被日本财团收入囊中。可这份繁华背后,藏着巨大的泡沫——银行疯狂放贷,企业盲目扩张,普通人把毕生积蓄投入房地产,以为房价会永远上涨。没人意识到,没有实体产业支撑的虚假繁荣,终究会像肥皂泡一样破裂。 1990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突然崩盘,地价断崖式下跌,无数家庭一夜之间背上巨额债务,一辈子的积蓄化为乌有。银行坏账堆积如山,不得不收紧信贷,原本高歌猛进的企业突然断了资金链,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失业率飙升。更要命的是,这场危机不是一次性的冲击,而是像慢性病一样纠缠着日本经济。为了稳住局面,日本政府采取低利率、量化宽松等政策,可这些措施没能激活实体经济,反而让企业养成了“依赖低息贷款过日子”的惰性,创新动力越来越弱。 真正让日本经济彻底失去活力的,是少子老龄化的死结。现在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超过29%,是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生育率长期徘徊在1.3左右,远低于维持人口稳定的2.1。街头的便利店、地铁站里,随处可见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工作,70岁还在开车送货、80岁仍在超市收银的场景并不罕见。劳动力人口逐年减少,企业招不到年轻人,只能靠延长退休年龄勉强维持运转。没有新鲜血液注入,技术迭代变慢,消费市场也跟着萎缩——年轻人是消费主力,可现在日本的年轻人要么忙着攒钱养老,要么干脆躺平,不愿意结婚生子,连家电、汽车这些传统优势产业的销量都在持续下滑。 曾经引以为傲的产业优势,也在时代浪潮中逐渐褪色。日本的家电行业,曾凭借过硬的质量征服全球,可在智能手机、智能家居兴起后,没能及时跟上节奏,被中国的华为、小米和韩国的三星抢了市场;汽车行业同样面临危机,新能源转型步伐迟缓,当中国车企在电动车领域突飞猛进时,日本车企还在纠结混动技术,等反应过来想发力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窗口期。更让人唏嘘的是,日本企业的“保守”成了致命伤,大企业的官僚体系层层嵌套,决策效率低下,宁愿守住传统优势,也不愿投入未知的新兴领域,眼睁睁看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赛道被中美企业领跑。 明明手握顶尖的技术和充足的资金,为什么日本偏偏在关键转型期掉了链子?根源在于它没能打破过去的路径依赖。泡沫经济破裂后,日本没有勇气彻底改革僵化的产业结构和金融体系,反而沉浸在“曾经的成功经验”里难以自拔。终身雇佣制曾是日本企业的优势,可在市场快速变化的今天,这套制度变成了负担,企业无法及时淘汰落后产能和冗余人员,效率越来越低;而政府的过度干预,也让市场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保护了落后企业,却扼杀了创新活力。 一个国家的经济就像人一样,需要不断新陈代谢才能保持活力。当年的日本靠技术创新和勤奋努力站上巅峰,可当它停止奔跑、安于现状,甚至抗拒改变时,就只能被时代甩在身后。没有战争的摧毁,却因自身的惰性和保守陷入停滞,这或许是比战败更值得警惕的结局——真正的危机,从来不是来自外部的冲击,而是内部活力的丧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行者
狙击镜好,但是视野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