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美军护卫舰遇袭:两枚飞鱼导弹,造成37名美军阵亡和1.4亿美元的天价维修费,结果竟是轻敌大意。 1980年战争爆发后,伊拉克和伊朗都想打垮对方经济。他们频繁攻击波斯湾的油轮和中立国船舶。 波斯湾是全球60%石油的运输通道,航运安全影响国际能源市场。1987年,美国以保护航道为名,向海湾增派兵力。 1987年5月17日夜,“斯塔克”号大摇大摆进入波斯湾,立即被伊拉克的空军给盯上了。 他们派出一架达索“猎鹰”50公务机。这款飞机原本用来接送政要,是民用机型。伊拉克找法国原厂改了它。加装了“幻影”战机的雷达和火控系统,机翼下能挂两枚“飞鱼”反舰导弹,代号“亚穆克”。 它的民用外形很有迷惑性。当时波斯湾每天有几十架民航客机飞过,美军很难第一时间分辨。加上它航程远,成了突破防线的“杀手”。美军最初误判,也因为它的雷达信号和挂载能力,和“幻影”F1太像。美军情报里,没有伊军改装这款飞机的记录。 当晚21时左右,这架武装公务机起飞。两架米格-23战机跟着它护航。它沿着民航客机常用的航线飞行,悄悄靠近目标。22时05分,美军E-3A预警机发现了它。预警机的雷达能监控400公里内的空域。它立刻给“斯塔克”号发消息,说有不明飞机从西北方向飞来,距离80公里,高度600米。 “斯塔克”号舰长布林德做了错误决定。他觉得这可能是偏离航线的民航客机,或者是友军的侦察机。他只下令用国际通用频道呼叫对方,让对方表明身份。舰上的核心防空系统都没启动。 舰上的MK13单臂导弹发射架能发射“标准-1”防空导弹,射程40公里,可拦截中低空目标。但当时它只是待发状态,没通电。两座20毫米“密集阵”近防炮负责末端反导,射程2公里,也没切换到自动拦截模式。 佩里级护卫舰的防空设计本就有短板。为了省钱,全舰只装了一座单臂发射架,每分钟最多发射4枚导弹,挡不住多目标攻击。对空搜索雷达有低空盲区,遇到贴海飞行的导弹,探测距离会从120公里缩到20公里。本身防御弱,再加上轻敌,战舰等于没设防。 伊拉克飞行员没回应呼叫。他把飞机降到15米高度,贴着海面飞。这样能利用地球曲率躲开舰载雷达。海面雷达波走直线,低于一定高度就会被海面挡住。22时10分,飞机突然升到300米。雷达3秒内锁定“斯塔克”号。15秒内,两枚“飞鱼”导弹接连发射。导弹射程50公里,飞行速度0.9马赫。发射后,飞机立刻左转飞走。 沙特空军的F-15C战机两分钟后升空拦截。但伊军飞机混进了民航航线,最终还是安全返航了。 两枚导弹逼近时,“斯塔克”号的雷达到距离12公里才发现。这时留给防空系统的反应时间只剩40秒。“标准-1”导弹通电、锁定、发射,至少要30秒。近防炮跟踪目标也需要10秒。根本来不及拦截。 第一枚导弹击中了左舷舰桥下方。因为撞击角度不对,引信没炸。但它撞出了一个1.2米的破口。导弹的火箭燃料漏出来,立刻烧起大火。高温熔化了舱内的电缆。 30秒后,第二枚导弹从同一个破口钻进去。战斗部里有165公斤炸药,在水兵宿舍爆炸。37名正在休息的士兵当场死亡。作战中心和通信系统全被毁掉。全舰失去联系,也没法指挥。 火势蔓延到弹药舱附近。“斯塔克”号向左倾斜3度,随时可能沉没。官兵们启动了损管程序。损管就是控制舰体损伤,比如封闭起火的舱室、注水调整姿态。损管员穿着防火服冲进火场,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同时,他们向右舷的压载水舱注入150吨海水。修了两个小时,才稳住舰体。 第二天早上,美军拖船把“斯塔克”号拖到巴林临时修补。之后,它被送去大修,花了8个月时间,耗掉1.4亿美元。这笔钱比战舰造价的七分之一还多。 事后调查发现,失误不止舰长一个人的问题。雷达操作员没按规矩切换到“反导警戒模式”,这个模式能放大低空目标的信号,减少盲区。通信兵没把预警机说的“不明目标”升级为“潜在威胁”。舰上三个舱室的火灾报警器,因为平时没维护好,早就坏了。 当时美国想牵制伊朗,和伊拉克关系微妙,不想因为追责影响局面。三个月后,伊拉克赔了2700万美元,包括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美方就以“误击”为由,结了案。 更讽刺的是,教训没被吸取。1988年4月14日,另一艘佩里级护卫舰“罗伯茨”号在波斯湾执行任务。它没开扫雷声呐,也没派小艇探雷。结果撞上了伊拉克布的M08锚雷。这种雷装了150公斤炸药,靠触发引信引爆。舰底被炸出一个4.5米的大洞,10名士兵受伤。维修费花了9600万美元,快能造一艘新舰了。 两次事故后,美军才开始改进。他们给所有佩里级护卫舰加装了电子战系统,能干扰反舰导弹的制导信号。还把“不明目标靠近就通电防空系统”写进了条例。 “斯塔克”号修好了之后还服役了一段时间。但它一直被当成“耻辱的象征”。2006年,它被当作靶船击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