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10月27日正式对中国的卡车车身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此次调查由摩根加拿

冷紫叶 2025-10-29 17:50:55

加拿大10月27日正式对中国的卡车车身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此次调查由摩根加拿大和摩根运输公司发起。理由是这些卡车车身售价过低,怀疑存在补贴。根据以往经验,如果调查成立,那么进口商必须支付高额关税才能进口这些产品。 这两家公司的心思其实不难猜,中国卡车车身在加拿大市场的存在感确实越来越强,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一年,中国往加拿大运过去的这类卡车车身就比前一年多了12%,在当地进口市场里占了足足35%的份额。 能有这样的增长,核心还是中国制造业的老优势,规模化生产压低成本,再加上产业链配套成熟,从钢材加工到组件装配都能自己搞定,自然能把价格控制在合理区间。可在本土厂商眼里,这种性价比优势就成了“眼中钉”,毕竟自己的产品成本下不来,面对中国货的价格优势根本没辙。 这次被盯上的卡车车身有明确范围,外部长度从8.5英尺到32英尺不等,宽度不超103英寸。不管是组装好的成品,还是没拼起来的套件、零散组件,全都算在内。 甚至连带不带隔热层、有没有制冷设备都不影响,只要是用来公路运货、能固定在卡车底盘上的,都被划进了调查圈。加拿大那边还给出了对应的税号,像8707.90.90.10、8707.90.90.39这些编号,一看就是早有准备,把涉案产品的范围卡得死死的。 按照加拿大边境服务署的说法,接下来会在90天内给出初步裁决,这时间点很关键,要是初裁认定存在倾销和补贴,那后续大概率就是加征高额关税。之前有过不少先例,一旦调查成立,进口商再想把中国卡车车身运进加拿大,就得先交一大笔关税,成本一下就上去了。 这对做中加贸易的商家来说可不是小事,要么咬牙承担成本,要么就得放弃中国货源转找别家,可短期内想找到性价比这么高的替代品并不容易。 其实这波调查也不是中加经贸摩擦的头一回了,早在2024年10月,加拿大就对着中国的电动汽车加征了100%的关税,没过多久又对钢铁和铝产品加了25%的税。 当时中方就没惯着,商务部在2024年9月启动了首例反歧视调查,到2025年3月直接出手,对加拿大的菜子油、油渣饼这些产品加征100%关税,水产品和猪肉也加了25%。那次反制打得挺狠,六大商协会都站出来支持,说是合法合规捍卫企业权益。 有意思的是,就在两个月前的8月,中加还在渥太华开了第28届经贸联委会,双方当时说得好好的,要“妥善处理彼此经贸关切”“推动关系健康发展”。 结果才过俩月,新的调查就来了,可见嘴上的合作挡不住实际的利益争夺。毕竟从贸易数据看,2024年加拿大自华进口额有876.48亿加元,对华出口才297.96亿加元,578亿多的逆差摆在那,本土产业一有压力就容易想找外部原因。 加拿大本土的卡车车身制造业本身就面临不少挑战,北美市场对卡车车身的定制化需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冷链物流需要的带制冷设备的车型,技术要求不低。中国厂商不光能做常规款,定制化订单也接得住,交货还快,这就让本地厂商更焦虑了。 他们心里清楚,真靠产品力竞争未必能赢,所以才想着用反倾销调查这种手段来设门槛。 不过中国这边也不是没应对经验,之前加拿大和日本的卤化丁基橡胶被调查时,中方就按流程一步步来,调查、取证、裁定,最后对加拿大企业征收26.2%到40.5%的保证金。这次卡车车身的调查,估计也会走类似的程序,企业配合提供数据,商务部跟进核实,要是加方拿不出实锤的补贴证据,想随便加税可没那么容易。 从全球贸易大环境看,这种“以调查设壁垒”的操作越来越常见,中国作为卡车车身的主要出口国,除了加拿大,欧洲一些国家之前也有过类似的小动作,本质上都是贸易保护主义在作祟。 但话说回来,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不是靠短期补贴堆出来的,而是几十年产业链积累的结果。就算加征关税,短期内可能会影响出口量,但长期来看,企业要么会优化生产降低成本,要么会开拓其他市场,总能找到出路。 对加拿大普通消费者和物流企业来说,这事儿其实挺亏的,中国卡车车身价格实惠,质量也靠谱,很多物流公司都靠它压低成本。一旦加征高额关税,最终还是得把成本转嫁到运费上,商品价格也可能跟着涨,最后买单的还是普通人。而且本地厂商少了竞争压力,产品升级的动力也会弱下来,长远看对整个行业发展未必是好事。 现在就看这90天的初裁结果了,要是加方真的罔顾事实认定存在倾销,中方大概率还会有反制措施,毕竟之前的反歧视调查已经立了规矩,不会任由别人随便拿捏。要是调查最终不成立,那对中加贸易也是个积极信号,说明双方还能守住基本的贸易规则。 不管怎么说,这场调查的背后,说到底还是利益的博弈,只是苦了那些夹在中间的进口商和依赖高性价比车身的企业。

0 阅读:9
冷紫叶

冷紫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