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女主持人曾言:若中国愿出兵300万,俄军很快就能打败乌克兰。 看俄罗斯这一路走法,开场的时候炮火压制,再突击,再筑工事,线稳不稳要看天气,要看对手的补给,要看北约的援助强度,战线拖开,时间拉长,消耗堆起来,换取的是对方的疲惫和自己的代价,场面没破掉,棋盘上挪来挪去,换不出决定性的局。 中国过去两场经典战例摆在那里,对印那次,藏南拿到了,自己随后撤了,对越那次,谅山线压下去,随即退回,当年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不占,不拿地盘,今天回头看,像打一拳就走,不是为了打得热闹,是为了把事情做明白,目标对准,时间控制住,避免变成泥潭。 俄罗斯这仗一路走到现在,起点和终点之间的东西变了,最初想着三天拿基辅,后来基辅没拿下,东部也没守牢,战线换地盘,打仗求谈判,谈判再拖,目的在变,逻辑在变,边界在变,最后战略也跟着变,越拖越重,越重越难挪动。 有人听到“300万士兵”这几个字,第一反应是把中国看成一块随时能搬的兵力,像仓库里往外调货,实际上暴露的是另一个角度,他们把今天的中国和当年的苏联放在同一个框里,朋友有困难就跟着冲进去,这种设定在地缘里不好用,现在的场子得看代价和收益,伙伴可以做,保姆不做,佣兵也不做。 如果真把中国军队拽进乌克兰战场,结局无非两条路,被西方挂在共同侵略者的标签上,全球布局被拖动,产业链和贸易线跟着受影响,或者战场上推进到了终点,利益拿不到,后续责任压过来,一堆成本往里加,这和我们的战略思维不搭,出手要服务自己的目标,节奏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今天的俄罗斯,缺口不在援军,在战略定力,从“特别军事行动”这四个字起步,到“保卫俄罗斯领土”的说法,再到宣布四州入俄,标题在变,叙事在变,敌我态势没变,线没破,压不下去就耗,耗不出结果就换说法,中国的思路是另外一条,打得赢就收,打不赢就不打,方向拿稳,场面不乱。 外面时不时有一句话丢出来,中国要是来帮忙,乌克兰早结束,中国要是来打,这场冲突很多环节不会走到爆发那一步,前期的风险和信号会被处理掉,成本不让它堆起来,这是一整套方法,靠的是准备和管理,而不是临场的硬顶。 中国的角色不是替别人打仗,更多是把规则往前推,把秩序维护住,谁在冲突里越打越深,国内资源越紧张,谁把经济稳住,把发展稳住,下一轮的节奏就握在手里,俄乌拉了快三年,欧洲的工业链震荡,美国军工订单堆起来,俄罗斯压力增大,中国一直在忙制造,在忙出口,在忙内需,线往上走,增长保持住,美国的顾虑也在这边,不在我们出兵,在我们不出兵还在上升。 奥尔加在节目里喊话,希望中国出兵,嘴上要的是兵力,心里看的是一种稳定的做法,冷静处理,节奏明确,结局其实已经写在逻辑里,谁能控制战争的节奏,谁有资格把和平拿到桌面上谈,谁能守住自己的定力,谁就不会变成别人的备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