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巍说自己的父亲原来在上海没有房子的,被外婆嫌弃,两人吵架起来。父亲豁出去了,要搞套房子,然后把他们四个孩子带到分房办公室,坐在那个沙发上不肯走,不给房就不走了。 “人家没办法,人家说你挑两套房子,一套在卢家湾,就是在老太公那个地方,但是那个是几家人合用的卫生,不是单独的,所以我的父亲不感兴趣。还有一套是在浦东,是两家人合用一个卫生,他就拿了这一套,一共是两间房,一室一厅那种老式的公房,当时九几年的。到了零几年动迁的时候,人家给了他100万,他没拿出来买房,存在银行里了。后来越存越亏,如果当时买套房子,现在闭了眼睛最起码也五六百万。他就是老一辈的人这个经营观念很差的,就是那种节约。”沈巍说。 沈巍继续讲:“我九三年从医院回家,记得家里面开过一个会,意思说你现在回来了,没工作了,你准备怎么办啊?我说要么你们给我买一套房子,我好好读点书,我没有其他欲望的。当时我看了北狄路这个地方5万块一室一厅,如果每个人都凑一点也是凑得出来的,但是父亲没有给我买。现在看起来只有豁出老命来了,没办法了,等搬了家之后再看吧!” 沈巍的讲述,满是生活的无奈与遗憾。父亲因时代局限在房产抉择上错失良机,而自己回归家庭时求房读书的愿望也未实现。这背后是不同代际观念的碰撞,也是生活困境的写照。如今只能寄望未来搬家后能有转机,可过往错过的,终究成了难以弥补的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