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也许会达成一个短期内妥协的协议,毕竟主动权还在特朗普手里,他的重心要转

史鉴奇谈 2025-10-29 12:04:05

中美之间,也许会达成一个短期内妥协的协议,毕竟主动权还在特朗普手里,他的重心要转为明年的中期选举,国会的席位会对他产生致命影响,他不会继续耗在跟中国的缠斗里。 要知道特朗普这人,向来把选举利益摆在最前面。之前为了争取农业州选票,又是给农民发补贴又是喊着“让美国农产品卖向世界”,可现在关税拖得越久,美国农民的怨气就越大。   那些种大豆、玉米的农户,仓库里堆着卖不出去的粮食,贷款还得按月还,再耗下去,中期选举时这些州的选票说不定就跑票了。特朗普比谁都清楚,丢了国会席位,他后续想推任何政策都得处处受限,这种赔本买卖他不会做。   所以关税调整大概率会往35%的水平靠,这个数字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现在的关税基数减去芬太尼相关的20%,刚好卡在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区间。   对美国来说,这个降幅既能给国内农业、制造业一个台阶下,不至于让选民觉得特朗普在对华谈判里“输了”,又能稍微缓解一下国内通胀压力。毕竟之前加征的高关税,最后不少都转嫁到了美国消费者身上,日用品、电子产品价格涨得厉害,中期选举前把这部分压力降一降,能拉不少选票。   对中国而言,35%的关税虽然没回到贸易战前的水平,但相比现在的高位,已经是明显的让步。这意味着中国输美商品的成本能降一截,出口企业的压力会小很多,尤其是那些依赖美国市场的中小企业,总算能喘口气。   而且这个幅度也符合中国“逐步推进、互利共赢”的谈判原则,不会显得太激进,也不会让外界觉得中国在贸易战里“妥协过度”,毕竟主动权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中国也有自己的底线和需求。   可能有人会问,为啥偏偏是芬太尼的20%?这里面的门道其实很清晰。芬太尼问题一直是美国国内的老大难,之前特朗普政府多次把这个话题拿出来炒作,甚至把它和对华贸易绑在一起。   现在把这部分关税单独减掉,一方面是美国确实需要中国在芬太尼管控上继续合作,避免更多毒品流入美国——这事儿关系到美国国内的社会稳定,也是特朗普争取保守派选民的重要筹码;另一方面,也能让这次关税调整显得更“有针对性”,不是漫无目的的让步,而是基于具体议题的“互利交换”,双方脸上都好看。   但千万别觉得这个协议一签,中美贸易就彻底太平了。特朗普这人向来善变,中期选举才是他的核心目标,等选举一过,说不定又会冒出新的幺蛾子。   而且美国国内的反华势力一直没闲着,就算关税降了,他们还会在技术封锁、供应链脱钩这些领域找中国的麻烦。比如芯片出口限制、实体清单扩容,这些都不会因为一次关税调整就停手。   中国这边也早就做好了准备,不会因为短期的妥协就放松警惕。这些年中国一直在推进内需市场扩大、供应链多元化,就是为了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就算关税降到35%,中国也会继续加强和东盟、欧洲、拉美国家的合作,毕竟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才是最稳妥的办法。   还有一个细节不能忽略,这次关税调整的范围大概率会集中在消费品、工业半成品这些领域,而像高科技产品、关键零部件这些美国一直卡脖子的领域,关税可能不会有太大变化。   美国不会轻易放弃在科技领域的优势,毕竟这是他们维持全球霸权的核心。而中国也不会在这些关键领域妥协,反而会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比如芯片、新能源、人工智能这些赛道,该投入的还得投入,该突破的还得突破。   另外,这个协议的执行也得打个问号。之前特朗普政府不是没签过贸易协议,可后来说撕就撕,完全不讲规矩。这次就算达成了短期妥协,中国也会在协议里加上严格的“监督条款”,确保美国不会随便反悔。   比如设置关税调整的“观察期”,如果美国在观察期内又搞出什么新的贸易限制,中国有权重新恢复之前的关税水平。这种“反制条款”是必须的,毕竟吃过一次亏,不能再掉以轻心。   从美国国内的反应来看,这个35%的关税水平也能平衡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对农业州来说,关税降了,中国恢复购买美国农产品的可能性就大了,之前堆在仓库里的大豆、玉米终于有了销路,农民的怨气能消不少,这部分选票特朗普志在必得。   对制造业来说,虽然关税没全降,但成本降了,他们出口到中国的汽车、机械设备也能更有竞争力,比如美国的汽车厂商,之前因为高关税,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被德系、日系车抢了不少,现在关税降了,说不定能抢回一些市场。   而对那些主张“对华强硬”的政客来说,35%的关税依然保持了一定的“威慑力”,他们不至于跳出来激烈反对,特朗普也不用在党内承受太大压力。   当然,中国这边的企业也得做好应对。关税降了不代表就能高枕无忧,美国市场的竞争依然激烈,而且特朗普政府说不定还会搞出一些“隐性壁垒”,比如加强产品检验检疫、设置环保标准门槛,这些都需要中国企业提前做好准备,提高产品质量和合规水平。

0 阅读:42

猜你喜欢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