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27日报道:“中国官方数据显示,今年前九个月日本对华投资大增

史鉴奇谈 2025-10-29 16:18:22

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27日报道:“中国官方数据显示,今年前九个月日本对华投资大增逾55%。”   要知道日本企业对投资向来谨慎,尤其是海外布局,往往会反复测算市场风险、成本优势和供应链稳定性,不会轻易大手笔加码。   这次前九个月突然拿出超55%的投资增幅,肯定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冲着中国市场实实在在的吸引力来的。   先看中国市场本身,今年前九个月国内消费市场恢复势头很明显,不管是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这些新兴领域,还是高端制造、电子元件等传统强项,需求都在稳步上升。   日本企业擅长的汽车零部件、精密仪器、电子材料等领域,正好能跟中国当下的产业需求对上,比如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需要大量高质量的电池材料、车载芯片配套,日本在这些领域的技术积累刚好能派上用场,投资建厂既能靠近下游客户,又能降低物流成本,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而且中国这两年一直在优化营商环境,不管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还是外资企业准入门槛,都在朝着更开放、更公平的方向调整。   就拿制造业来说,之前部分高端领域对外资还有些限制,现在基本都放开了,日本企业能更自由地参与到中国产业链的中高端环节,不用再像以前那样隔着一层。   加上中国各地政府针对外资企业的配套服务也在升级,从土地审批到政策补贴,流程越来越简化,这也让日本企业觉得投资起来更省心。   再说说全球供应链的大背景,这几年因为各种不确定因素,很多跨国企业都在调整供应链策略,不再盯着单一国家,而是想办法“分散布局”,降低风险。   还有能源成本的问题,今年全球能源价格虽然比前两年稳了些,但整体还是处于高位,日本本土能源资源匮乏,发电成本一直不低,而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很快,不管是风电、光伏的发电成本,还是储能技术的应用,都走在世界前列。   另外,中日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也在不断深化,比如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后,中日之间的关税壁垒进一步降低,很多日本产品出口到中国能享受更低的关税,而在中国投资建厂,生产的产品不仅能内销,还能通过中国的外贸渠道出口到其他RCEP成员国,享受更多关税优惠。   可能有人会问,之前不是有传言说部分日本企业要“撤离中国”吗?其实仔细看就会发现,所谓的“撤离”大多是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产能转移到东南亚,而像高端制造、研发中心这些核心环节,不仅没撤离,反而在往中国集中。   从具体行业来看,今年前九个月日本对华投资增长最明显的是高端制造和新能源领域。比如在汽车零部件行业,日本的电装、爱信等企业,都在中国新建了生产线,专门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厂商配套;在电子材料领域,日本的信越化学、住友化学,也加大了在中国的产能,生产用于半导体、显示屏的高端材料。这些投资不是小打小闹,很多项目的投资额都在亿元以上,而且都是长期布局,不是短期投机。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就是中国的人才优势。中国每年培养的理工科毕业生数量庞大,而且素质越来越高,不管是研发人员还是技术工人,都能满足日本企业的需求。   相比之下,日本本土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缺口越来越大,而中国不仅能提供充足的人才,人力成本相对日本也更有优势。比如日本企业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招聘一名工程师的成本,可能比在日本低一半,而且还能招到熟悉中国市场的人才,这对企业开拓市场很有帮助。   当然,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大增,也离不开中日两国政府的推动。今年以来,中日两国在经贸领域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从高层互访到企业对接,都在为双方的投资合作创造更好的条件。   比如上半年中日举行的经贸磋商,就针对外资企业在华经营的一些痛点问题达成了共识,进一步消除了合作障碍。政府层面的积极互动,也给日本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让他们更敢放心大胆地在中国投资。   不过也要看到,虽然前九个月投资增幅显著,但日本企业对华投资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本土企业在很多领域已经崛起,日本企业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靠技术优势轻松占领市场,必须拿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还有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也可能会影响日本企业的投资决策,这就需要中日双方继续加强沟通,为企业营造稳定、可预期的合作环境。

0 阅读:70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