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长春铁北一路与亚泰大街交会处东南,有一处名为“沈铁东郡”的小区,网络上

城市更新观察家 2025-10-28 17:56:06

​​  在长春铁北一路与亚泰大街交会处东南,有一处名为“沈铁东郡”的小区,网络上的信息显示这座小区建成于2013年。 你可能想不到的是,这座建成十余年的小区却拥有一道年近九旬的“围墙”。 九十年前,这道“围墙”曾是伪满时期“新京”保税仓库的一部分;九十年后的今天,尽管昔日的仓库大部已经拆除,但这道墙依然顽强屹立,作为那段历史的见证,诉说着日本侵略者对这片土地的掠夺…… 建筑档案 建筑名称:“新京”保税区旧址 建筑坐标:长春市亚泰大街与铁北一路交会处东南侧 建筑年代:20世纪30年代 文保等级:长春市历史建筑 侵略的见证 20世纪30年代,伪满洲国成立之后,日本侵略者为加强对东北地区经济的控制与掠夺,推行了一系列殖民经济政策,其中保税区的设立,是其在贸易和物资管控中采用的重要手段。 为了加强进出口物资管制,日伪政权采用了“贸易统制”政策和进出口许可制度及通关制度,并先后设立了多处“保税区”。依照伪满制定的所谓《关税法》,相关货物实行“保税运输”:税关派员进驻保税区域,货物在搬入保税区时,向税关申报受检;货物运出保税区域时,税关就地征收关税。 保税仓库旧照 资料图片 随着一处处“保税区”的设立,一座座“保税工厂”以及“保税仓库”也开始了建设。 1936年年末,位于长春的保税仓库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根据当时伪满报刊的报道,这座仓库由“新京”保税仓库公司经营,耗资三万七千元伪币,紧邻车站建设,仓库坐北面南,主体为砖混结构,并用木质桁架支撑起容积较大的储藏空间。 在当时,这座保税仓库的位置位于火车站东侧,为众多铁路线所环绕,非常方便货物的装卸、运输。 1938年,伪满出版的地图中,“保税仓库”的位置处于众多铁道线路之中  资料图片 在伪满统治时期,日本侵略者通过控制海关垄断了东北地区的对外贸易,大肆掠夺东北地区的原材料与资源,并降低甚至免除日本商品的税率,大规模倾销日本商品,严重阻碍了东北地区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历史的遗存 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设立在长春的“保税区”也随之被撤销,而这座仓库曾作为长春铁路运输的货场,见证了无数货物的往来。 在漫长的岁月中,这座仓库的身躯逐渐老迈并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此后,建筑的大部分被拆除,仅留下了北侧的墙面,成为那一段历史的见证。 拆除前的仓库旧照  资料图片 如今,作为昔日的“新京”免税仓库所仅存的遗迹,这面墙体伫立在铁北一路的南侧,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历史景观。 所残存的墙体总长度足有103米,走在墙边,我们可以依稀窥见昔日那座保税仓库的巨大体量。 今日仓库残留的墙壁 这一道墙体,由红褐色的砖块构筑呈现出连续的拱形结构,在砖砌立柱的顶端,我们依然能够看到,由混凝土固定的木质屋架节点构件。 在砖砌立柱的顶端,依然保存着混凝土固定的木质屋架节点构件 这面残墙,不仅是历史的重要见证,还在建筑形式上拥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墙体的设计风格和施工材料反映了伪满时期物流建筑的重要特征,红褐色的砖墙、连续的拱形窗洞则具有鲜明的特点。 2021年,这面墙体被公布为第三批长春市历史建筑。 这面墙体的俯瞰视角 今天,走在这面砖墙旁边,人们的心中可能会涌起各种各样的思绪: 这座建筑曾诞生于山河破碎的岁月,成为侵略者控制东北经济的工具之一;这座建筑也曾在这座城市获得解放之后承担起新的使命,为物流事业做出过贡献。它曾面临拆除,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失去了此前的面貌,却也留存下一面残墙,让这些冰冷的砖瓦能够继续讲述当年的历史。 在小区内部,近观这面砖墙 如今,这面墙体,一边是居民小区的日常烟火;一边是沉重的历史过往。不时有远道而来的人们,在这面铭记历史的砖墙前,按动快门、留下照片。这座建筑也以其这样的存在方式,时刻提醒我们:保护历史建筑,正是为了守住历史的“锚点”,哪怕只剩一面墙,也能让后人在路过时,停下脚步触摸到真实的过往,读懂历史留给我们的警醒……(作者:郭帅) 建筑今日面貌 参考资料: 刘凤娟  《近代吉林地区海关研究(1909-1945)》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吉林省志 卷三十四 海关商检志·海关》 《长春海关志》编委会 《长春海关志》 初审:张楠 复审:曲翱 终审:陈尤欣​​​​

0 阅读:37
城市更新观察家

城市更新观察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