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又火了,这次是因为他把手里的港口资产,打包卖给了美国资本。 这事很多人说是正常商业行为,也有人骂他“不爱国”。但我想说,关键不在于卖,而在于“他卖的是什么、卖给谁、在什么时机”。 2025 年 3 月 4 日深夜,港交所一则公告让不少人刷新了对 “商业嗅觉” 的认知:91 岁的李嘉诚要把旗下 43 个国际港口打包卖掉,接手的是贝莱德牵头的美国财团,价格高达 228 亿美元。 更耐人寻味的是,消息一出,长和股价第二天就涨了超 21%,这桩买卖里藏的门道显然不简单。这笔交易最扎眼的,是那些被卖掉的 “硬通货”。这些港口遍布 23 个国家,算上配套的码头系统和物流网络,足足 199 个泊位。 其中最关键的两个,卡在巴拿马运河的两端 —— 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这可是全球 6% 海运贸易的必经之地,日均过手的货物就值 3.2 亿美元。 要知道,李嘉诚拿下这两个港口是在 1997 年,后来还把运营权续到了 2047 年,怎么突然就舍得放手?看一眼最近的动静就明白了,当地通行量已经连续三年下降,更麻烦的是,有美国政客反复提 “收回运河”,这种风向对握着战略资产的人来说,从来都是危险信号。 接盘的贝莱德也很有说法。这家美国资产管理巨头背后,是带着 “资本安全化” 的明显倾向。有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企业想收购美国相关资产,通过率只有 11%,但换成贝莱德这类美资机构,通过率能飙到 89%。把资产换成美国资本的 “身份”,更像给烫手山芋找个安全存放处。 这已经不是李嘉诚第一次做类似的操作了。早几年全球金融危机前,他清空了加拿大一家银行的股份,刚好躲过后来 37% 的市值蒸发。内地楼市最热的时候,他卖掉上海、北京的不少物业,又避开了后来商业地产的估值回调。 这次卖港口也一样,航运业的资产回报率已经从 9.8% 跌到 5.2%,他却卖出了比行业均价高 42% 的价钱。有意思的是,公告里特意强调,香港的国际货柜码头、深圳盐田港这些内地资产全都保留着。 这些地方可是他港口帝国的起点,当年从英资手里接下香港码头,升级设备后吞吐量十年涨了十倍,后来又靠合资模式扎下内地根基,显然是他眼里的 “安全基本盘”。 套现的 190 多亿美元现金去哪了?从长和的年报能看出些端倪,钱正往以色列的 AI 医疗这类 “轻资产” 领域流,那些不沾地缘争端的技术公司,成了新的布局方向。毕竟现在的局势里,战略港口在和平时期是摇钱树,一旦有动荡就可能变成 “人质”。 这场交易更像个时代切片:全球化退潮时,老派的资产玩法正在变。李嘉诚踩着监管政策落地前的节点完成交易,把运营了几十年的港口网络交给美国资本,到底是精准避险还是时代无奈? 或许就像有人说的,商业世界里从来没有永远的资产,只有永远的时机。你觉得这次他是踩准了节奏,还是另有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