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如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所言,基辅与莫斯科之间,现在是不存在军事上距离的,要不是乌克兰盟友们有所顾忌,他早就下令乌军用导弹开抡了。 这话听着挺冲,像攥着拳头说硬话,可仔细一琢磨,满是经不起推敲的地方。啥叫“军事上不存在距离”?基辅到莫斯科直线距离快一千公里,就算乌军手里有西方给的导弹,射程够不够、精度准不准、能不能突破俄军的防空网,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硬骨头,不是嘴皮子一翻就能抹平的距离。真要是不管不顾“开抡”,先不说导弹能不能真打到莫斯科市区,单说这一下捅出去的篓子,乌克兰自己扛得住吗?俄军的反击力度,可不是街头吵架推搡那么简单,到时候前线的战壕会不会更难守,基辅的防空警报会不会响得更频繁,那些躲在地铁站里的老人孩子,又要多挨多少天的恐惧? 再说盟友的“有所顾忌”,这词儿用得有点轻巧了。西方盟友给乌克兰送武器、递援助,不是冲着“让乌克兰去炸莫斯科”来的,是怕俄乌冲突变成更大的灾难。你想啊,要是乌军真用导弹打了莫斯科,俄罗斯能善罢甘休吗?万一冲突升级成更大范围的对抗,欧洲的天空会不会布满硝烟?那些给乌克兰送坦克的国家,自己的边境会不会紧张?老百姓要的是安稳日子,不是跟着一起掉进战火的坑里——盟友的“顾忌”,从来不是胆小,是怕战火烧得太宽,最后埋进去的是更多无辜的人。 泽连斯基是乌克兰的总统,坐在那个位置上,说的每句话都该连着老百姓的命。前线的士兵在战壕里冻得发抖,后方的市民排队买面包都要躲空袭,他们盼的不是“导弹开抡”的痛快,是能早点回家、能好好吃饭、能不用每天听着警报过日子。把“没开抡”的原因全推给盟友“顾忌”,倒像是忘了自己该扛的责任——战争从来不是喊口号,真要动手,先问问那些失去儿子的母亲、失去丈夫的妻子,她们愿不愿意为这句“硬话”再添一层伤痛。 军事距离从来不是嘴上说消失就消失的,导弹也不是随便“开抡”的玩具。冲突的尽头不该是更激烈的对抗,是坐下来谈的理智,是让老百姓能喘口气的和平。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