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飞行员跳伞后就不能射杀?即使在战场杀红了眼,也不能杀飞行员,因为日本试过了,压根承担不起后果! 主要信源:(人民资讯——即使在战场杀红了眼,也不能杀飞行员,第一个原因大多数人没想到) 1943年3月的缅甸上空,一架美军B-25轰炸机拖着浓烟坠落。 机组成员纷纷跳伞,白色的降落伞在蓝天中格外显眼。 突然,几架日军零式战斗机俯冲而下。 机枪喷出火舌,伞衣瞬间被打成碎片,伞下的飞行员如断线木偶般坠落。 这一幕被远处的盟军侦察机完整记录,成为二战期间日军违反战争惯例的又一铁证。 二战期间,不射杀跳伞飞行员这一不成文规则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一战时期,欧洲空战参战者多为贵族出身,彼此间存在复杂的血缘关系。 德国王牌飞行员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阵亡。 英军不仅为其举行隆重葬礼,还特意通知德军这一消息。 这种骑士精神的延续,使得保护跳伞飞行员逐渐成为各国空军心照不宣的战场准则。 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这一惯例的合理性得到进一步巩固。 培养一名合格的战斗机飞行员需要投入巨额资源。 以美国为例,二战期间训练一名飞行员需耗费约25万美元,训练周期长达18个月。 飞行员必须掌握导航、射击、战术等多方面技能,还要积累数百小时的飞行经验。 这种巨大的投入使得各国都倾向于保护这些珍贵的人力资源。 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主导下的空军,对此惯例持截然不同的态度。 日军认为跳伞飞行员仍是潜在威胁,且将其视为打击敌人士气的重要手段。 在侵华战争初期,日军飞行员就频繁攻击跳伞的中国飞行员。 1937年12月,中国空军飞行员关中杰在南京上空被击落跳伞后,遭日军战机扫射身亡。 这种暴行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变本加厉。 1942年2月发生在小笠原群岛父岛的事件,将日军的残暴推向极致。 被俘的14名美军飞行员中,有5人遭到解剖分食。 参与暴行的日军军官后来供认,他们相信食用敌人内脏能获得勇气。 这种野蛮行径被披露后,引起国际社会强烈谴责。 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直言这是"文明世界的耻辱"。 作为回应,盟军开始对日军飞行员采取对等措施。 太平洋战场上,美军飞行员接到明确指令,可以对跳伞的日军飞行员开火。 这一政策转变导致日本空军损失惨重。 1943年至1945年间,日本损失了超过4000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而新飞行员的训练周期被迫缩短至不足半年,素质大幅下滑。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战场。 1944年,德军王牌飞行员埃里希·哈特曼在跳伞后,遭遇的美军P-51战斗机只是绕飞警告,并未开火。 这位击落352架敌机的顶尖飞行员后来回忆道:"我以为必死无疑,但美国飞行员只是做了个手势就离开了。这让我看到了战争中人性的光辉。" 二战结束后,保护跳伞飞行员的规则被正式纳入国际法体系。 1949年《日内瓦公约》第一附加议定书第42条明确规定:"对跳伞降落的机上人员,在其降落过程中,不应使其成为攻击的对象。" 这一条款的制定,很大程度上源于二战期间日军暴行带来的深刻教训。 历史数据显示,遵守这一规则的国家往往能在长期竞争中获益。 英国在二战期间损失飞行员约7万人。 但通过保护敌方跳伞飞行员,间接确保了己方飞行员的安全。 而日本因肆意攻击跳伞飞行员招致报复,最终导致其空军力量在战争后期几乎崩溃。 现代战争中,虽然作战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但保护跳伞飞行员的原则依然具有重要价值。 这一规则不仅体现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也符合各国长远利益。 正如军事历史学家约翰·基根所言:"战争中的文明底线,往往决定着战后和平的质量。" 纵观二战历史,日本违反不杀跳伞飞行员规则的行为,不仅给盟军飞行员带来巨大伤害,也最终反噬自身空军力量。 这一深刻教训警示世人。 即使是在最残酷的武装冲突中,遵守基本的人道准则和战争惯例,仍然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保障。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duyongkai
你试试
绝缘体
根本就不是什么底线问题!而是因为被击落的往往都是敌战区,你要是干了,就跟朝自己开枪没什么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