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强教授,再次语出惊人!他说:“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大国,人工智能要是把劳动力废了,社会可能会混乱。人工智能到底会不会取代人类的劳动力?”振聋发聩!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说到被AI替代,其实不光是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也在被触碰。以前我们觉得工厂流水线、收银、理货这些工作容易被机器取代,现在连HR、出纳、行政助理这样的岗位都在缩减。 例如,美国亚马逊最近裁掉了一大批HR团队成员,用AI系统来处理简历筛选、绩效评估,甚至裁员名单的制定工作。过去靠经验和人工判断完成的任务,现在机器能快速、准确地做完。 在国内,福建东龙纺织的AI质检项目让人工成本下降了三成多。那些一辈子练出的“火眼金睛”质检员,再也比不过AI的识别效率。同样,在大学城超市里,智能货架、人脸识别支付已经取代了很多基础岗位。 不仅是体力劳动岗位,脑力劳动也在受到冲击。Meta用AI完成了大量基础编码任务,这意味着计算机专业应届生的入门岗位在大幅减少。制造业自动化率已经达到45%,比五年前翻了四倍,这种变化速度让很多传统岗位无法跟上。 很多人以为,AI来了能解放人类,其实不完全是这样。AI可以完成70%到95%的基础工作,但剩下的30%需要人工监督、调试、优化。这就导致一个有趣又现实的问题:机器越能干,人越忙。 美国研究发现,高AI暴露行业的从业者每周工作时间反而增加了三小时。 简单来说,AI把简单工作做掉了,但复杂工作和决策仍需要人来完成,而且往往更有压力。这在中国尤其明显:庞大的毕业生群体,每年上千万,传统岗位消失得快,而新岗位又跟不上转型速度。 这种现象产生了明显的“供需错配”,一边是大量普通劳动者,技能不足难以胜任AI相关工作;另一边是AI运维、算法工程师、数据分析师等岗位稀缺且高薪。 整个市场出现“需要的人没有,有的人过剩”的局面,这正是郑强教授所担心的社会混乱的源头。 虽然AI带来了挑战,但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新的岗位不仅是技术类,比如AI算法工程师、大模型训练师、AI伦理研究员等,也有很多传统岗位通过AI实现“技能增强”。 例如,会计师、护士、教师等,通过AI工具提升工作效率,能够处理更多复杂任务。教育上,AI数字人老师可以为偏远地区的孩子提供高质量课程;医疗上,AI辅助CT诊断让医生更快更准确;政务上,AI让社保报销当天到账,减少民众跑腿。 而且,中国各地还在探索职业转型的成功案例。杭州高新区的“外卖骑手无人机操控计划”,让45岁的老李通过操作无人机管理10台配送设备,收入翻了1.5倍。 上海的“数字赋能再就业工程”,教下岗纺织工操作3D服装打印设备,转型后人均月收入超过一万。 这种“新技术+岗位转型”的模式,让AI不仅是替代者,也成为助推就业的新工具。 中国和美国、欧洲不同,人口规模庞大,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巨大。如果传统岗位快速消失,而新岗位又不能及时吸纳,就会形成就业压力集中爆发的风险。 美国年轻人有一定的灵活就业和跨行业流动空间,可以缓冲部分就业冲击;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缓冲能力有限,大规模岗位消失很容易造成社会问题。这也是郑强教授反复强调“人口大国”背景下风险的原因。 中小企业在这场转型中尤其艰难,大企业有资源投入AI升级,而八成以上城镇就业依赖中小企业。它们承担不起高昂的AI改造费用,只能通过裁减人力降低成本,最终受伤的还是普通劳动者。 应对AI时代的冲击,教育和技能培训至关重要。教育部提出,到2030年前,中小学要普及AI教育,培养“复合型AI+人才”。 课程不再只是编程或计算机基础,而是结合各学科:语文考AI写作,数学考算法逻辑,科学考机器人编程。通过从小掌握AI工具,孩子们将更早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企业和社会也需要培养成人再教育体系,让传统岗位劳动者有机会转型到技能增强型岗位。AI不是洪水猛兽,但如果不做准备,就可能踩碎普通人的饭碗。 郑强教授强调,关键不在于AI是否会取代人,而在于社会、企业和个人如何应对。技术进步不可阻挡,但我们可以引导它成为助力,而不是压倒普通劳动者的洪流。 AI时代来了,无可避免。它会提高效率,创造新岗位,也会替代一些传统岗位。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如果不提前布局教育和职业培训,社会确实可能出现不稳定因素。 最重要的一点是,每个人都要主动应对。学习AI工具、提升技能、规划职业路径,让AI为自己服务,而不是被AI推着走。企业和政府也要承担社会责任,确保技术进步不会踩碎普通人的饭碗。 信源:东南卫视《海峡新干线》栏目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