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7岁的毛岸英邀请一女子跳舞。她并没有起身,没想到女子对毛岸英说了一句话,毛岸英听后脸涨得通红,尴尬地说不出话来。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央机关在中南海组织舞会庆祝胜利,毛岸英作为毛泽东长子,参与其中。他看到周素珍坐在一旁,便上前邀请跳舞。周素珍没有起身,而是提出条件,让他叫自己阿姨。这句话源于延安旧事,李讷儿时曾这样称呼,她以此延续玩笑。毛岸英年长两岁却被这样点破,顿时尴尬无言,脸部发红,无法回应。 这个小插曲说明革命家庭的亲密氛围,周素珍的调侃不是恶意,而是基于多年邻里情谊。毛岸英在延安归来后,已与周家熟络,但这种辈分玩笑让他一时不知所措。毛泽东闻讯走近,主动化解尴尬,他以长辈身份自称叫阿姨,并邀请周素珍跳舞。 事件虽小,却说明新中国成立初的轻松一面。舞会是中央机关难得的娱乐形式,参与者多为北上干部家属,大家借此放松身心。周素珍的回应源于她开朗个性,早年在上海文艺圈养成的活泼作风,在延安也未改变。她与马海德的婚姻生活稳定,这种家庭和谐延伸到与毛家的交往中。毛岸英的尴尬更多是性格使然,他留学归来后,适应国内环境仍需时间。 从历史角度看,这件事记录在多位当事人的回忆中,体现了革命者的人性化一面。周素珍后来在文艺工作中继续发挥作用,而毛岸英则投身军旅。这个插曲没有留下负面影响,反而成为家属间流传的趣闻。它提醒人们,伟人家庭也普通,情感纽带在革命历程中同样重要。周素珍的举动虽让毛岸英一时难堪,却以积极方式维系了旧谊。 新中国成立后,周素珍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演员和导演工作,参与多部影片拍摄,推动文艺事业发展。她与马海德互授语言,生活有序。马海德1950年入籍中国,1953年起领导中央皮肤病研究所组建,专注性病和麻风病防治,率队深入基层开展诊治。周素珍为支持丈夫,逐步淡出演艺,转向家庭事务。儿子周幼马成年后,到宋庆龄身边任职,处理日常工作。 1988年马海德确诊癌症,仍坚持岗位,直至10月在北京逝世。他生前取出十万元设立基金会,四万元指定给周素珍。周素珍将自己份额捐出,1989年基金会正式成立,她担任会长,组织援助麻风村患者,提供衣物和医疗支持。基金会奖励防治领域工作者,推动相关研究。周素珍晚年奔走公益,春节期间乘车赴边远地区慰问患者子女。 2023年12月,周素珍在北京医院辞世,享年104岁。她嘱咐家人免办追悼会,将费用转入基金会,用于援助项目。这一决定延续了马海德的遗愿,也体现了她一生的奉献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