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学者说:“中国和西方本质的不同就是,中国是国家控制资本,西方是资本控制国家!

官芊芊 2025-10-27 20:25:17

外国学者说:“中国和西方本质的不同就是,中国是国家控制资本,西方是资本控制国家!”她接着说,这和市场无关,问题是如何监管市场,如何治理市场?当现在的科技需要企业规模化经营的时代,大型企业的出现不可避免,关键在于是否受到监管?他们在为谁的利益工作?现在资本主义无法维持西方世界已经取得的发展水平,他们正在去工业化!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最近有位外国学者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发表了颇为尖锐的观点,她说,中国和西方的根本差别,其实不是在市场机制,而在于“谁控制谁”。   她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是国家控制资本,而西方是资本控制国家。这句话一出口,整个会场都安静了几秒,随即引来不少深思。乍一听,这似乎是政治立场上的差异,但仔细分析,会发现背后透露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巨大不同。   她进一步解释道,这和所谓的市场自由并没有直接关系。很多人习惯把市场问题简单归咎于政府干预,或者把一切经济问题归结为市场自由与否。可事实并非如此。   在现代科技高度依赖规模化、标准化和长期研发投入的今天,企业规模化不可避免,而关键问题不在于企业大不大,而在于这些企业为谁服务、受什么约束。换句话说,是国家把资本握在手里,还是资本把国家拉着走,这才是本质。   拿中国来说,就有许多鲜明的例子。以华为为例,这家公司从一个普通的通信设备厂商成长为全球5G领域的领头羊,背后有国家政策的扶持,也有资金的引导。   没有这些政策和资本的协同,华为不可能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更不可能在面对技术封锁和供应链压力时仍能快速应对。同样,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崛起,也离不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规划和支持。   政策引导资本,让企业围绕国家战略和民生需求展开创新,这就是中国模式的核心:资本服务于国家,而不是国家服务于资本。   而放眼西方,情况就完全不同。美国和欧洲的资本市场高度自由,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资本追求的是短期回报,常常忽视产业链安全、社会责任和长期发展。   在制药行业,我们看到一些药企更愿意把资源投入到高利润的美容、保健产品,而对于传染病药物的研发投入却远远不足。在能源领域,很多西方大公司追求高回报的化石能源项目,而绿色能源和低碳技术的开发常常被资本热情所掣肘。   更严重的是,美国的大规模去工业化早已开始,制造业外迁导致基础物资依赖进口,社会韧性下降。换句话说,资本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长远看,反而限制了国家整体竞争力。   这位学者特别强调,中国的监管不是为了扼杀市场活力,而是为了防止市场失控带来的社会问题。   近几年我们看到的例子不胜枚举:直播带货的乱象、共享单车的停放问题、房地产金融的过度投机……这些问题的背后都不是企业不好,而是如果缺少监管,市场容易偏离公共利益。   通过规范和引导,中国既保留了创新和竞争的活力,又让大企业不会把社会和公共利益踩在脚下。这种监管,不是束缚,而是为市场和社会发展撑起保护伞。   实际上,这种“国家控制资本”的模式在2020年代以来显示了惊人的韧性。面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中国不仅保持了工业化进程,而且在科技创新上持续突破。   从半导体、人工智能到生物医药,中国都在关键技术领域逐渐掌握主动权。这种模式的好处很直观:国家有战略眼光,资本有执行力,两者合力,就能实现长期发展,而不是一味追求短期利润。   再对比西方,我们可以看到其模式的弊端愈发明显。美国、欧洲的资本自由发展,导致社会分化加剧,基础产业空心化,普通民众生活成本上升。   制造业的大规模外迁,让西方国家在许多基础物资上依赖进口,这在全球供应链波动的情况下显得尤其脆弱。资本一旦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短期看或许利润高企,但长期看,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科技自主性都可能受到侵蚀。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在抹黑西方模式,而是要看到不同制度下的逻辑差异。西方模式强调自由和个人利益优先,这带来了创新力和市场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去工业化、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中国模式强调国家战略引导和长远规划,这让社会整体保持韧性,但需要精细的监管来平衡市场活力与公共利益。这就是“谁控制谁”的现实体现。   在当下的全球背景下,这种差异显得尤为重要。技术更新加速,能源结构转型迫在眉睫,地缘政治和供应链安全成为国家战略核心。   谁能更好地调动资本服务于国家战略,谁就更有可能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   中国通过政策和资本协同,让关键企业围绕国家战略布局,保持工业化和科技创新能力,而西方则在资本自由化下,不得不面对工业空心化、社会分化和基础供应链脆弱的问题。

0 阅读:1
官芊芊

官芊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