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当年接受采访时说过:商人最大的风险来自于政治风险,因为经济上的账很容易算清楚,亏了钱不要紧,还可以赚回来。可是一旦政策变化太快而你滞后跟不上节奏的话,那将会给你带来毁灭性打击。 这话听着直白,却戳中了不少商人的痛点。就拿房地产行业来说,2020年“三条红线”政策出台,多少房企因为没及时调整负债结构,一夜之间从行业巨头跌进债务泥潭,这就是跟不上政策节奏的惨痛教训。 但得说句实在的,把风险全归为“政策变化快”,多少有点避重就轻。政策从来不是凭空变的,像“房住不炒”的导向,从2016年就开始强调,前后给了几年缓冲期,真正被淘汰的,多是那些抱着“赌一把”心态的企业。 再看那些活得稳的企业,不是靠运气,是真的在研究政策。比如海尔,早几年就跟着“双循环”政策布局国内市场,2023年国内营收占比提升到65%,就算海外市场波动,也没伤着根基。这就是主动跟政策走和被动应付的区别。 潘石屹这话里还有个误区——把“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割裂开。实际上,好的政策恰恰是在规避系统性经济风险。2021年教培行业“双减”政策,看似让不少机构倒闭,实则是在纠正行业疯狂扩张、挤压教育本质的乱象,长远看是在护着行业的根。 商人怕政策变化,本质是怕自己的利益受损。但企业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得跟着国家发展的大方向走。就像现在大力推的新能源产业,2023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3000万辆,那些早早就布局的车企,现在赚得盆满钵满,这就是踩准政策节奏的红利。 还有个点得说透,政策不是“变脸”,是在跟着民生需求调整。比如这两年对直播带货的监管加强,不是要搞垮这个行业,是因为太多假货、虚假宣传坑了消费者。真正合规经营的主播,反而因为监管严了,生意更稳了。 说到底,商人与其怕政策变化,不如主动去懂政策。国家的发展规划、民生痛点,都是政策的风向标。能把企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绑在一起,就算政策调整,也不会慌了手脚——毕竟,跟着大势走,永远比逆着潮流干要稳得多。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