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正大资敌?”中国一企业去年帮印度建全球最大炼钢炉,每年能产400万吨铁水,要知道此时我们国内都还没有,结果如今印度竟向中国钢铁加25%的税...... 这事确实让不少人看了窝火,网上喊“资敌”的声音其实也能理解,毕竟前后反差实在太刺眼。 去年9月底,中冶赛迪刚帮印度塔塔集团把一座5873立方米的高炉点火投产,这炉子光是设计年产铁水就有437.5万吨,算得上当时新建的全球最大高炉,里头的高风温顶燃式热风炉、煤气干法除尘这些核心装备全是中国造,连设计都用了全流程三维建模这种先进手段。 更让人在意的是,当时不少人发现国内还没这么大的炉子,难免疑惑为啥把这么好的技术拿去帮印度建产能。可没等这炉子完全跑顺产能,印度那边就传出要对中国钢铁动手的消息。 先是去年12月悄悄展开调查,讨论加征关税的事,到了今年2月,印度钢铁部长直接放话,拟对中国钢铁加征15%到25%的临时关税,说是为了“保护”本土钢铁业,还说要在六个月内出最终决定。 这波操作着实有点“翻脸比翻书快”的意思。要知道,印度自己的钢铁产业其实挺拉胯,本土产的钢材不光质量跟不上,生产成本还比中国高不少,根本没法正面竞争。 就拿去年来说,印度因为基建投资猛增,成品钢消费量一下子涨了13.8%,4到8月就用了6030万吨,本土产能根本填不上缺口,只能靠进口补窟窿,光是4到11月就从中国买了196万吨,占了总进口量的三成还多。 中国钢铁能占这么大份额,说白了还是性价比能打。咱们的钢铁成本比印度低12%到14%,去年前10个月出口均价还降了18.72%,连电工钢板、镀锌板这些高端货都能补上印度的缺口。 可印度一边靠着中国钢铁填产能窟窿,一边又怕本土企业被挤垮,转头就想靠关税把中国钢材挡在门外。今年4月更是直接落地了12%的临时关税,虽说有部分产品豁免,但热轧卷、冷轧板这些主力品类全被盯上了,结果11月中国对印钢铁出口量直接比10月跌了52.8%,只剩15.93万吨。 有人说这是印度“忘恩负义”,但往深了扒,这事背后其实是印度钢铁产业的两难。他们既想要快速搞基建,又怕本土钢厂被外来竞争冲垮。 印度商务部那份报告里写得明白,加税是为了应对进口激增对国内产业的“严重损害和威胁”,可明眼人都看得出,真正的问题是印度自己的产业竞争力不行。 连印度自己的钢铁企业都在琢磨转型,想往非洲、中东卖钢材,还打算改做高附加值的专业钢材,本质上就是想绕开和中国的直接竞争。 更有意思的是,这波关税操作还跟国际大环境扯着关系。特朗普之前对输美钢铁加征25%关税,后来又因为印度买俄油追加关税,两层叠加下来印度输美商品税率飙到50%,这让印度本就承压的钢铁业更慌了。 他们转头对中国加税,多少有点“转移压力”的意思,想借着贸易保护给本土企业喘口气,顺便试试在全球钢铁市场争点话语权。 但话说回来,中冶赛迪去帮印度建高炉也不是“学雷锋”,本质上是企业的正常商业布局。中国钢铁行业这些年技术积累够了,像特大型高炉工艺这种技术已经成了核心竞争力,出海帮人建炉子既能卖设备、卖技术,还能赚工程费,本来是双赢的事。 而且企业出海前都会做可行性研究,这笔生意肯定是算过经济账的,毕竟海外投资的核心还是为了长期回报。 只是谁也没料到印度政策变得这么快。其实这种风险在企业出海时本就该考虑到,政治和法律风险向来是海外投资的大头,东道国政策突变、法律调整都是常有的坑。之前就有东南亚的钢厂因为前期可行性研究没做到位,投了几十亿美元建成就亏损停产,算是给所有出海企业敲了警钟。 不过这事也不全是坏消息。印度的关税政策里藏着个细节,售价在675美元到964美元一吨的钢铁制品能豁免,不锈钢、电工钢这些22种产品也不在征税名单里。 这说明印度本土造不出高端钢铁,只能靠进口。兰格钢铁网的专家就说,这反而能倒逼中国钢企往高附加值产品转,把出口印度的品类换成他们产能弱的刚需货,反而能对冲关税影响。 经济学家谭浩俊也觉得不用太慌,印度的基建需求摆在哪儿,只要中国钢铁能控制成本、提升效率,照样有市场。而且咱们的钢铁企业还能靠低碳技术降生产成本,实在不行就调整出口结构,毕竟高端产品的替代性差,印度再怎么加税也得买。 现在回头看,与其骂“资敌”,不如说这是中国企业出海路上的一堂实战课。技术输出、海外建厂本就是全球化的正常操作,但怎么应对东道国的贸易保护、规避政策风险,确实得好好琢磨。像那种“先出口摸清市场,再建生产基地”的模式就稳妥得多,至少能少踩点坑。 印度加税短期内肯定会让部分中国钢企难受,但长期来看,反而可能逼着行业加速升级。毕竟真金不怕火炼,要是能借着这机会把高端钢铁的优势打得更牢,就算印度加税,咱们照样能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 说到底,商业合作里没有永远的“恩情”,只有永恒的利益。

王平
什么都没事赚多赚少没有人知道
信不信由你
远程控制让它停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