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1985年的老照片,有点意思。 德国慕尼黑的公交车(MVG),怎么会跑在奥地利一个叫卡普芬贝格的工业小城里? 这背后藏着一个城市交通发展的选择题。 那个年代,卡普芬贝格正值工业繁荣,这种头顶两根“大辫子”的无轨电车就是城市的主动脉,安静、环保,每天载着工人和居民穿梭在厂区与住宅之间。 但好景不长。 到了80年代,大家开始算一笔经济账。 维护电网的成本不低,线路固定不够灵活,相比之下,烧柴油的巴士似乎更“划算”,想去哪就去哪。 于是,一个在今天看来有些矛盾的决定出现了。 为了追求短期的成本效益和灵活性,卡普芬贝格和奥地利大多数城市一样,亲手拆掉了这张成熟的电车网络。 如今,全奥地利也只有萨尔茨堡和因斯布鲁克还在坚持运营无轨电车,它们反而成了城市环保的典范。 这就引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们现在投入巨资研发推广电动公交,回头看,当年被淘汰的无轨电车,不就是现成的“零排放”公共交通吗? 所以,这张泛黄的老照片不只是一段逝去的记忆。 它更像一个时代的切片,记录了一次关于城市未来的选择。 那个被认为“过时”的技术,在几十年后,或许恰恰证明了它曾经的远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