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家的C909,在越南飞了半年,租期一到,人家没续。飞机就这么飞回来了。很多人第

沃克笔下趣事 2025-10-27 15:59:11

咱家的C909,在越南飞了半年,租期一到,人家没续。飞机就这么飞回来了。很多人第一反应肯定是:完了,是不是飞机不行?被“退货”了?恰恰相反。这半年,飞机在越南最热门的旅游航线上天天飞,连外媒都承认,没出过任何技术和操作上的问题。稳得一批。那为啥不续租了? 咱家的 C909 在越南那半年的表现,其实早就把 “飞机不行” 的猜测锤得粉碎。从 2025 年 4 月 19 日开始执飞 “河内 - 昆岛 - 胡志明” 航线起,这两架飞机就扎在了越南最火的旅游线路上,每天往返 8 班连轴转,百日满勤不说,连个技术故障的影子都没见着。 越南民航局那边有实打实的统计,刚运营一个多月就飞了 254 个商业航班,拉了 16306 名乘客,就算遇到昆岛那种跑道只有 1800 米、两边全是海的复杂机场,起降也照样稳当。别说普通乘客没抱怨,连外媒都得承认,这中国造的飞机在东南亚潮湿气候里适应得相当好。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同区域的对比数据。印尼翎亚航空干租的 C909,一天能飞 15 个小时,还敢挑战美娜多到广州 2700 公里的长途航线;老挝航空那边也是干租模式,万象到巴色的航线一天要跑 8 个航段,照样运营得顺风顺水。 算上越南这两条线,C909 在东南亚已经开通了 15 条航线,累计运送旅客超 37 万人次,要是飞机真有毛病,不可能有这么多航司愿意用它跑关键航线。 真正的门道藏在 “湿租” 这两个字里。成都航空这次是把飞机、飞行员、维修团队连带着后勤保障全打包给了越捷航空,等于给对方提供了 “拎包入住” 的原厂服务。 这种模式看着省心,但对越捷航空来说,账算下来就有点肉疼了。要知道越捷是越南首家民营航司,走的是低成本运营路子,年旅客运输量能排到越南前列,靠的就是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民航圈里都清楚,支线航空的总成本里,人力和维修成本能占到三成以上,而湿租模式下,中国团队的驻外工资、差旅补贴全得算在越捷头上,这部分开支比他们自己培养当地机组高出一大截。 对比一下就更明显了,印尼和老挝用的是 “干租” 模式,只租飞机不带人,当地航司自己配机组和维修团队,成本一下就降了下来。 印尼那架 C909 能做到单日 15 小时高强度飞行,背后就是本地化团队的成本优势在支撑。这就好比你开餐馆,短期缺人手请外包团队救急还行,长期下来肯定得自己雇人,不然光服务费就能把利润吃没了。越捷航空心里门儿清,短期湿租是为了赶旅游旺季的运力缺口,真要长期用,肯定得换更划算的模式。 其实这事儿不光是越捷会算,换任何一家低成本航司都得这么选。国内的春秋航空能连续盈利,靠的就是把人力成本压到 16.3%,还搞 “一人多岗” 提升效率,连餐食都做成可选服务来省成本。 越捷作为东南亚的 “春秋航空”,自然不会愿意长期背着高昂的外包人力成本。而且越南民航局早就调整了飞机进口法规,只要拿到合格证书就能进口,越捷要是真想长期用 C909,完全可以自己引进飞机,再配本地机组,没必要一直买全套服务。 中国商飞其实也借着这次合作摸清了门道。之前可能觉得把 “全套服务” 送出去显得有诚意,没想到反而成了成本负担。现在已经开始调整策略,打算在印尼或者泰国建维修中心,还和当地航校谈合作培训飞行员,就是要把服务本地化,把人力成本降下来。 这跟空客当年收购 C 系列飞机后,花两年时间理顺成本的路子差不多,新机型出海总得交几次学费,这次正好摸清了东南亚航司的真实需求。 所以说 C909 飞回来根本不是 “被退货”,反而是次成功的 “压力测试”。飞机的可靠性被验证了,能适应短跑道、潮湿气候这些东南亚的特殊条件,甚至比同航线的 ATR-72 螺旋桨飞机能多装 20 个人,噪音还更小。 唯一暴露的问题就是服务模式没跟上当地市场的成本需求,而这恰恰是能解决的问题。现在 C909 的订单已经有 166 架,国内飞了 700 多条航线,载了 2400 多万人次,基础摆在这,只要把服务成本理顺,东南亚市场早晚是它的主场。毕竟飞机本身硬,剩下的只是怎么把配套服务做得更接地气而已。

0 阅读:105
沃克笔下趣事

沃克笔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