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5月驻阿尔巴尼亚大使耿飚竟然发现中国援阿的大量化肥被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任凭日晒雨淋失效,阿方无棉花资源却要求中国援建纺织厂,从中国进口棉花加工成布匹再返销中国牟利;军事上,阿方提出的项目数量远超其国防需求,甚至要求援助中华牌香烟等非必需品。[无辜笑] 耿飚的童年是在湖南醴陵的贫苦环境中度过的,七岁时随家人逃荒至水口山矿区,十三岁开始在铅锌矿做童工,这些经历让他对物资的珍贵有着深刻理解,面对眼前的浪费场景,他内心难以平静。 在随后的调研中,耿飚发现了更多令人深思的情况,阿尔巴尼亚本土不适宜种植棉花,却向中国提出援建纺织厂的要求,其设想是从中国进口原棉,加工成纺织品后再出口至中国,在军事援助清单上,这个人口约两百万的国家提出的需求规模超出了合理范围,日常消费品也位列其中。 当时中阿两国关系密切,自1954年起,中国向阿尔巴尼亚提供的援助总额接近90亿元,这对刚刚经历困难时期的中国而言是不小的负担,国内民众勤俭度日,而这些凝结着劳动成果的物资却在异国被随意处置。 在实地考察中,耿飚注意到中国提供的优质钢管被用作普通电线杆,大量水泥被用于修建纪念性建筑,相比之下基础设施建设却进展缓慢,中国援建的化肥厂年产能达二十万吨,平均每公顷耕地可分配四百公斤化肥,远超当地实际需求。 耿飚将所见所闻整理成报告,通过外交渠道送回国内,这份材料最终引起了高层关注,从1969年下半年开始,中国逐步调整对外援助政策,减少了对阿尔巴尼亚的化肥和粮食供应,这一变化使两国关系出现了微妙转变。 1970年初耿飚因伤回国治疗,后调任中联部,四年后阿尔巴尼亚提出新的援助请求,金额达五十亿元,中方经过综合考量,同意提供十亿元贷款,并明确了还款条件,这一决定引起阿方不满,开始公开表达不同意见。 1978年中国决定终止对阿援助项目,随后阿尔巴尼亚宣布与中国断绝外交关系,失去外部支持后,该国经济面临挑战,之前援建的部分项目也逐渐停摆。 耿飚基于实地调研的汇报,为政策调整提供了参考,这位有着独特成长经历的外交官,以其务实态度为国家发展作出了贡献,2000年6月耿飚逝世,而他展现的实事求是精神仍值得思考。 网友们议论纷纷: “好家伙,这不就是现实版的‘升米恩,斗米仇’吗?我们勒紧裤腰带帮他们,他们倒好,真把我们当冤大头了,连香烟都列清单上,真是开了眼了。” “看了真心疼!那个年代我们国家多难啊,老百姓过得都不容易,这些援助物资都是全国人民省出来的,就这么被糟蹋了,耿飚大使做得对,就该实话实说!” “从经济角度看,这完全是不对等的援助,阿方提出的很多要求根本不符合经济规律,比如那个纺织厂项目,纯粹是资源错配,外交光讲友谊不行,还得算明白账。” “所以说,援助一定要讲方式方法,直接送钱送物最容易养出依赖心理,还是‘授人以渔’更好,帮助他们建立自己能运转的体系,而不是无底线地满足要求。” “这段历史真是个深刻的教训,国家之间交往,利益永远是核心,再好的朋友,也得保持原则和底线,耿飚的务实和勇气,确实避免了我们遭受更大的损失。” 在国际交往中,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慷慨相助’与‘维护自身利益’之间的平衡呢? 官方信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官网 — 人物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