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德国网友说世界上有两个骗子国家,一个是美国,一个是中国。美国称自己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裕的国家,其实早已名不副实、外强中干。中国明明很强大,某些方面已经领先世界,可非要说自己是发展中国家。要我说,这位德国网友还是不太了解中国和美国。 就说经济吧,美国GDP看着数字大,可里面水分不少,2024年服务业占比超80%,制造业却只剩8.4%,连口罩、退烧药这些基础物资都得靠进口。 去年美联储为了压通胀连续加息,结果把硅谷银行、签名银行都逼得倒闭,老百姓手里的存款说没就没,街头流浪汉数量比2020年多了35%,这哪像“最富裕国家”该有的样子? 军事上更别提了,军费一年花掉8860亿美元,比后面10个国家加起来还多,可连乌克兰战场的炮弹都供不上,F-35战机还老出故障,2024年一年内就摔了3架,所谓的“全球军事霸权”早就在透支中变虚了。 再看中国,为啥明明在很多领域领先世界,却始终说自己是发展中国家?这可不是谦虚,是实打实的国情决定的。 中国有14亿多人口,光农村人口就还有4亿多,2024年人均GDP刚过1.3万美元,连美国的六分之一都不到,跟发达国家比还差着一大截。 就拿基础设施来说,东部沿海的高铁、5G基站密密麻麻,可西部一些偏远山区,至今还有村子没通硬化路,孩子上学得走两小时山路,这种区域发展的差距,不是靠几个领先技术就能抹平的。 还有民生领域,虽然脱贫攻坚打赢了,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存在,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的2.4倍,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在基层还得慢慢完善,这些都是发展中国家的典型特征。 再说那些“领先世界”的领域,比如5G技术,中国虽然建了386万个基站,占全球60%以上,可芯片、高端光刻机这些核心部件还得靠进口,2024年芯片进口额依然高达3120亿美元,根本没法跟美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垄断力比。 新能源领域也是,中国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80%,电动汽车销量占全球55%,可电池里的钴、镍等原材料,大部分得从刚果(金)、印度尼西亚进口,供应链的“卡脖子”问题还没完全解决,哪能算真正的“全面领先”? 更重要的是,中国坚持“发展中国家”定位,是为了更好地承担责任,而不是逃避义务。 在国际舞台上,发展中国家的身份能让中国更精准地维护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比如在气候谈判中,中国始终站在发展中国家阵营,推动发达国家承担更多减排责任,还帮非洲国家建了130多个光伏电站、20多条铁路,这些都是基于发展中国家身份的务实行动。 要是中国随便改口说自己是“发达国家”,反而会脱离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失去国际社会的信任,这可不是明智的选择。 反观美国,嘴上喊着“最强大”,做的却是损人利己的事。 2024年为了保住自己的芯片霸权,出台《芯片与科学法案》,逼着三星、台积电在美国建厂,还限制向中国出口先进芯片,结果不仅让全球芯片产业链混乱,自己国内的芯片制造成本也涨了40%,不少企业叫苦连天。 在贸易上更是双标,一边对中国加征关税,一边却要求中国买美国的农产品,可自己又拿不出诚意解决关税问题,最后导致美国大豆对华出口暴跌,农民们只能看着大豆烂在仓库里,这种“外强中干”的表现,早就被全世界看在眼里。 那位德国网友可能没注意到,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定位,从来不是否定自己的进步,而是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就像2024年中国航天虽然送了载人飞船去空间站,还实现了月球采样返回,可在深空探测领域,跟美国的火星探测技术比还有差距;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虽然在国内做得风生水起,可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还比不上谷歌、亚马逊这些美国巨头。 中国从不否认自己的发展成就,但更清楚发展路上还有多少坎要迈,这种清醒和务实,才是中国能持续进步的关键。 而美国恰恰相反,总想着靠吹嘘和霸权维持地位,却不愿面对产业空心化、社会分裂这些内部问题,2024年美国大选期间,两党为了选票互相攻击,连政府预算都差点谈崩,最后靠临时拨款才避免停摆,这样的国家就算再喊“强大”,也掩盖不了内部的虚弱。 所以说,那位德国网友的看法太表面了,没看到中美两国定位背后的深层逻辑。 中国说自己是发展中国家,是基于14亿人口的基本国情,是为了更踏实地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也是为了更好地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并肩前行;美国自称“最强大、最富裕”,更多是为了维持霸权地位,可实际情况早就撑不起这个名头了。 真要了解两国,不能只看表面的口号,得看老百姓的生活好不好,看国家是不是在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看在国际上是不是真的负责任——从这些角度看,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定位,比美国的“霸权口号”实在多了。 毕竟一个国家强不强,不是自己说了算,得看有没有能力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有没有能力为世界发展做贡献,而不是靠吹出来的名头撑场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