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美国航天局突然宣布! 10月26日财联社电,美国航天局代理局长肖恩·达菲对外宣布,执行阿耳忒弥斯2号载人绕月飞行任务的猎户座飞船,已经成功与新一代登月火箭太空发射系统完成对接。这可是自打1972年阿波罗计划结束后,美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头一回准备把人送去深空,意义非同一般 光看“对接成功”这四个字,确实容易让人觉得美国重返月球的脚步已经稳了,毕竟火箭和飞船这两个核心部件连到一块儿,就像飞机的机身和机翼成功组装,算是迈过了关键坎。但要是扒开这则喜讯的表层,会发现阿耳忒弥斯计划压根没看上去那么光鲜,藏在“意义非凡”背后的,是技术、成本和规划上的一堆硬伤。 最显眼的问题就是这次对接的主角之一——太空发射系统(SLS)火箭。这玩意儿被吹成“地表最强火箭”,98米的高度、3800多吨的起飞推力确实比当年阿波罗计划的土星五号还猛,地月转移轨道运力能到27吨。可懂行的人都知道,这火箭压根算不上“新一代”,说是“科技考古产物”更贴切。 这种“新瓶装旧酒”的玩法,直接导致了两个大麻烦。一个是成本高得离谱,从2011年立项到现在,SLS和猎户座飞船的研发已经烧了几百亿美元,光设计开发SLS就花了100亿,改造发射设施还扔了20多亿。另一个更要命的是进度拖沓,原本计划2017年就该首飞,结果因为各种技术问题拖到2022年11月才完成第一次发射,期间还因为燃料泄露、飓风等问题三次错失发射机会,最后只能推回厂房检修。 更让人揪心的是技术可靠性。就在2025年6月,SLS的升级版Block2火箭在测试时还发生了爆炸,出问题的正好是为提升运力专门升级的固体助推器。要知道Block2本来是计划给后续的阿耳忒弥斯4任务用的,现在不仅升级款掉了链子,连NASA的预算都只给到阿耳忒弥斯2号和3号,后续任务得靠找商业合作凑钱。这次对接成功的是Block1型号,可谁能保证正式发射时不会出别的岔子?毕竟从静态测试失败到发射前故障,这火箭的“黑历史”可不少。 有人可能会说,不管技术老不老,能把人再送进深空就是本事。但别忽略了,现在的太空探索早就不是阿波罗时代的独角戏了。其他国家的探月计划都在紧锣密鼓推进,而美国还在靠拼凑老技术、砸钱填坑的方式往前挪。阿耳忒弥斯计划喊着2032年实现最大载荷的口号,可按照目前的预算紧张程度和技术故障频率,这个目标能不能实现都是个问号。 更关键的是,这个计划从一开始就透着股“急功近利”。为了尽快拿出成果,放弃了从零研发新技术的可能,选择走捷径复用老部件,看似节省了时间,实则埋下了更多隐患。就像用旧零件组装的机器,表面能转起来,内里的损耗和风险只有自己知道。这次对接成功确实值得庆贺,毕竟是半个世纪后的重要突破,但要是看不到背后的技术硬伤和规划漏洞,那这声喝彩未免太盲目了。 航天探索从来不是靠单次成功的噱头撑起来的,得有扎实的技术积累、合理的成本控制和稳定的推进节奏。阿耳忒弥斯2号的对接成功,顶多算是走完了万里长征的一小步,后面要迈过的坎还有一长串。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美国登月飞船 美国航天事业 美国航空航天局 美国载人航天 中美航天新动态 美国太空局长 美国太空飞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