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几个深圳村股份公司说了,他们今年物业空置不少,不好租了。然后查了一下9月份在深圳公共平台的村股份公司公开租赁交易情况,总共72宗,面积6.9万平方米,流标29宗,流标率达到40%。 尤其龙岗和龙华,流标率分别是68.75%,50%。 回顾过去几年,村集体的物业曾经是企业眼中的香饽饽,人人抢租,不少公司甚至不惜高价在平台拼争。但如今,这些原本热闹的区域却显得有些落寞,楼层间的空置率让人不禁感叹: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最直接的原因自然还是宏观经济不景气。近年来,许多企业开始采取成本降低策略,加速产业转移,尤其是制造型企业。这些公司过去主要集中在龙岗、龙华、宝安一带,依托当地村集体物业发展。现在,大量企业选择外迁,或搬离深圳,寻找更低成本的生产环境,这直接导致了厂房的需求锐减。 村集体物业的收费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它的优势在于价格低廉,例如私人物业每平方米10元时,村集体物业能做到8元,并且能提供灵活的租赁方式,因此广受租户青睐。但现在,相关的管理越来越规范,村集体物业需要先进行市场评估,价格要靠近市场价。再加上招租流程的透明化,物业价格逐渐上升,不再具备明显的租金竞争优势。有些物业面积过大,无法切割成小块单独出租,中小企业无法承担价格,直接望而却步。 而从另一层面来这一变局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深圳产业结构的升级。传统的低端制造业和加工产业逐渐退出深圳,取而代之的是技术研发、创新企业和科技产业的崛起。这类企业对于厂房的需求较低,更多青睐写字楼和园区式办公环境,村集体厂房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一些村股份公司也尝试调整策略,比如有的村集体开始扩展服务业或旅游业,希望通过转型应对市场变化,但效果还并不显著。物业租赁的调整和规划是长期的,不是一年半载就能有明显成效。 村股份公司并非毫无机会。部分地区针对厂房空置现状开始寻求合适的改造方案,例如将厂房转型为直播基地、物流中心、展览场地,甚至改建成城市更新项目,以期迎合消费升级后的需求。未来随着经济逐步回暖,或许物业市场还能迎来新一轮的复苏。 综上所述,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这一现象不仅真实反映了深圳这座城市的发展动态,也提醒我们,宏观经济、市场需求、价格改革、产业结构等多维因素,会影响一个区域物业的命运。而对于村股份公司来说,挑战虽然难,但机会仍在,只看他们愿不愿意在变化中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深圳城中村 村集团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