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强烈预感,中美马来西亚谈判结束,就离摧毁西方主导的世界供应链体系不远了!如果中美贸易战烽火再起,美国汽车、半导体甚至ai,过不了两个月可能就会彻底停工。 美国汽车行业看着风光,其实早把供应链的根扎到了中国市场。 就拿特斯拉来说,上海超级工厂不光是组装车间,更连着中国本土上千家零部件供应商。 小到车载芯片的封装材料,大到电池正极的三元材料,美国车企自己根本没法全搞定。 去年美国想推动汽车产业链回流,结果福特在密歇根州建的电池厂,因为缺中国产的锂矿加工设备,工期直接拖了半年。 现在美国汽车行业里,每生产一辆新能源汽车,就得用到至少17种来自中国的关键零部件。 要是贸易战升级,关税壁垒一加上,这些零部件要么进不来,要么价格飙到天上。 通用汽车去年就测算过,要是失去中国供应链,旗下电动车的生产成本得涨35%,这还不算库存耗尽后的停产风险。 再看半导体行业,这可是美国一直想卡别人脖子的领域,可自己的产业链早就有了大窟窿。 美国虽然能造最先进的光刻机和高端芯片,但中低端芯片的产能早就转移到了亚洲,尤其是中国在半导体材料和封装测试环节的占比,已经超过了全球市场的60%。 美国高通公司设计的手机芯片,有80%的封装测试工作都得靠中国企业来完成。 去年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加征关税,结果自己的半导体设备商应用材料公司,季度营收直接少了12亿美元。 更要命的是,半导体产业链环环相扣,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玩不转。 美国英特尔公司去年想扩大14纳米芯片的产能,结果发现用来制造光刻胶的关键原料,全球只有中国江苏的一家企业能稳定供应。 要是贸易战真的升级,美国半导体行业别说扩大产能,现有的生产线都得因为缺料而停摆。 AI产业看着是美国的强项,可背后同样离不开中国供应链的支撑。 AI需要大量的算力,而算力的基础是数据中心和服务器,这些设备里的很多关键部件,都得从中国进口。 美国英伟达公司生产的AI芯片,虽然性能顶尖,但芯片运行时需要的高性能散热模块,全球70%的产能都在中国东莞。 去年美国OpenAI公司想扩建数据中心,结果因为缺中国产的高功率电源模块,项目推迟了三个多月。 而且AI训练需要海量的数据和电力支持,美国本土的电力供应早就紧张,很多数据中心都得依赖从中国进口的高效节能设备来降低能耗。 要是失去中国供应链,美国AI企业的运营成本得暴涨,更别说持续推进技术研发了。 有人可能会说,美国不是能找其他国家替代吗? 可供应链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的磨合和配套。 就拿汽车零部件来说,中国供应商不仅能提供稳定的产品,还能根据客户需求快速调整产能,这种灵活性是其他国家短期内没法比的。 美国曾想让印度替代中国供应汽车线束,结果印度工厂因为技术不过关,生产的线束合格率只有70%,最后还得靠中国企业来救火。 半导体行业就更难了,中国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技术积累,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从硅片到光刻胶再到特种气体,能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 美国想找韩国或者日本替代,可这些国家的供应商要么价格太高,要么产能不足,根本没法满足美国市场的需求。 AI产业需要的高性能零部件,很多都涉及到精密制造,中国企业在这方面的工艺水平,已经达到了全球领先的地步,其他国家短期内根本没法实现替代。 更重要的是,中国市场本身就是美国这些产业的重要消费市场。 美国汽车企业去年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超过了500亿美元,占全球总销售额的25%。 要是贸易战升级,美国汽车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肯定会大幅下降,这对本就面临转型压力的美国汽车行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半导体行业也一样,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美国高通、英特尔等公司在中国市场的营收占比都超过了40%。 失去中国市场,这些公司的研发投入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技术创新的速度。 AI产业虽然还在快速发展阶段,但中国市场的潜力已经显现,美国很多AI企业都把中国看作是未来最重要的增长市场。 要是因为贸易战失去中国市场,美国AI企业的发展空间会大大缩小。 现在中美在马来西亚的谈判,其实就是双方在供应链领域的一次博弈。 美国想通过谈判让中国在供应链上做出让步,而中国则希望维护自己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要是谈判谈不拢,贸易战真的再起,那美国的汽车、半导体和AI产业,很快就会感受到供应链断裂的痛苦。 毕竟现在全球供应链已经深度融合,谁也离不开谁。 美国想通过贸易战来摧毁现有的供应链体系,最后受伤的只会是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