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浙大教授”郑强,再次抛出惊人言论!他说:“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大国,人工智能要是把劳动力废了,社会可能会混乱。人工智能到底会不会取代人类的劳动力?”振聋发聩! 郑强教授对于人工智能显然持质疑态度,无独有偶,在一次演讲中,郑强提到:“现在大家都去搞人工机器人,但是大家要记住,我们是人口大国,你要是把人的劳动力给废了,那我告诉你,可能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混乱” 当整个社会都在为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而欢呼,把它描绘成通往未来的黄金大道时,总有那么一些声音,像一盆冷水,猛地浇在人们滚烫的头顶。郑强教授,这位向来以敢言著称的学者,又一次扮演了“泼冷水”的角色。 他的一番话,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他说:“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大国,人工智能要是把劳动力废了,社会可能会混乱。” 这话听起来有点刺耳,甚至有些“不合时宜”,但却像一根针,精准地刺破了那层由技术乐观主义编织的美丽泡沫,让人不得不停下来,重新思考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我们发展技术,到底是为了什么? 郑强的这番言论,并非是危言耸听,更不是要阻挡科技进步的潮流。他的核心关切,其实非常朴素,那就是“人”的问题。 我们常说,中国最大的优势是“人口红利”,是庞大的劳动力市场。这个红利,支撑了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奇迹,让无数普通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双手,养家糊口,实现了阶层的跃升。 可现在,当人工智能的浪潮扑面而来,当无人工厂、无人驾驶、无人超市从概念变成现实,我们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一个冰冷的问题:那些被机器“优化”掉的劳动力,他们该何去何从? 郑强教授的担忧,正是源于此。他害怕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过快地冲击社会结构,导致大规模的失业,进而动摇社会稳定的根基。 当然,为人工智能辩护的声音也从未停歇。支持者们会说,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淘汰旧岗位,同时催生新岗位。汽车取代了马车夫,但创造了司机、修理工、生产线工人等更多职业。 人工智能也一样,它会淘汰掉重复性的体力劳动,但同时会催生出数据标注师、算法工程师、AI伦理顾问等全新的职业。这个逻辑听起来无懈可击,描绘了一幅人类从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更具创造性工作的美好蓝图。但这个蓝图,真的能无缝对接到中国的现实国情中吗? 我们不妨把视线从宏大的叙事拉回到具体的场景。一个在工厂流水线上工作了二十年的工人,他的技能就是熟练地拧螺丝、贴标签。 你让他一夜之间去学习编程,成为一名数据标注师,这现实吗?一个跑了半辈子长途的卡车司机,你告诉他以后都是无人驾驶了,让他去转型做AI系统的远程监控员,他能适应吗? 这种“创造性破坏”的背后,是无数个体命运的巨大颠簸。对于精英阶层来说,转型或许是机遇,但对于数以亿计的普通劳动者而言,这可能意味着他们赖以生存的“饭碗”被瞬间打碎,而新的饭碗,他们够不着,也抓不住。 这种结构性失业带来的阵痛,远比理论上的“岗位创造”要来得猛烈和残酷。 郑强教授的言论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正是因为他敢于替这个“沉默的大多数”说出他们的焦虑。他不是在否定人工智能的价值,而是在提醒我们,技术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现实,更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基本生存权为代价。 我们是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大国,就业问题永远是天大的事。如果我们在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再培训体系和财富再分配机制,那么人工智能带来的效率提升,很可能只会加剧贫富分化,让少数技术精英和资本所有者攫取绝大部分红利,而广大的劳动者则被边缘化,甚至被“废弃”。那样的未来,即便物质再丰富,也难言是一个美好的社会。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劳动对于人来说,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吗?对于很多人而言,工作还意味着社会认同、价值实现和人际交往。 当一个人失去了工作,他失去的不仅仅是收入,还有尊严和归属感。如果人工智能最终将大部分人都从劳动中“解放”出来,变成无所事事的“闲人”,那么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和道德秩序,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这已经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进入了社会学和哲学的领域。郑强教授口中的“社会混乱”,或许不仅仅指经济上的动荡,更可能包括这种精神层面的失序。 所以,郑强教授的这盆“冷水”,泼得恰逢其时。它不是要我们停下脚步,而是要我们在奔跑的路上,多回头看看那些被落下的人,多想想我们前进的方向是否正确。 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它能极大地提升生产力,也能无情地摧毁旧有秩序。如何驾驭这把剑,让它服务于绝大多数人的福祉,而不是成为加剧社会不公的工具,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时代考题。 那么,面对郑强教授的警告,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在拥抱技术进步的同时,保障好每一个劳动者的“饭碗”和尊严呢?这盘关乎未来的棋,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