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也不要,火电也不要,北溪油气管道也被炸了,光伏风能都是中国技术,还要提高税率,那德国是打算烧柴吗? 今年年初,德国巴伐利亚州传来一声巨响,两座160米高的冷却塔在烟尘中轰然倒塌。 这是德国国内最大核电站的最后遗迹,随着这次爆破,德国彻底关上了核电的大门,成为首个完全放弃核能的工业大国。 可就在大家为这个“环保里程碑”讨论时,德国老百姓的电费单却悄悄涨了不少,不少中小企业老板对着能源账单直发愁,这场看似坚定的能源转型,背后藏着一堆让人看不懂的矛盾。 曾依赖俄罗斯管道气的德国,半数天然气一度来自俄输气管道,低价又稳定。 与俄能源合作中断后,德国转与美国签订长期天然气合约,但美国天然气需液化后船运,成本骤增。 据德国商户反映,当前美气价格比此前俄气每千立方米高出数百欧元,冬季取暖费涨幅近三成,许多家庭不得不将暖气调低两度度日。 这边刚把核电彻底停了,那边又给新能源 “添堵”,德国一直喊着要靠光伏和风能实现碳中和,可去年年底突然宣布对中国的光伏组件和风电设备提高税率,最高加了近 20%。 要知道,中国产的这些设备性价比在全球都是数得着的,德国本土的光伏企业产能又跟不上,加税之后,安装一套家用光伏板的成本涨了一千多欧元,不少本来想装太阳能的家庭都打了退堂鼓。 有人可能会问,德国放着好好的核电不用,又不用便宜的俄气,到底图啥?其实他们早有规划,十几年前就提出“能源转型”,想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早日实现碳中和。 核电虽然低碳,但一旦出事故后果严重,日本福岛事件后,德国国内反核声音越来越大,关闭核电站也是顺应民意。 可问题在于,步子迈得太急,新能源没接上,旧能源又断了供,中间就出现了大缺口。 之前德国核电占全国电力供应的 12%左右,关闭之后,这部分缺口本想靠光伏和风能补上,但德国的冬天日照少、风力不稳定,碰上阴雨天,电网就容易紧张。 去年冬天就有媒体报道,德国部分地区因为电力供应不足,工业企业被要求错峰生产,一些依赖稳定电力的工厂只能缩短工时,损失不小。 更有意思的是,依赖美国天然气还得看人家脸色,美国的天然气出口价格跟着国际市场波动,去年欧洲能源紧张时,美国供应商还悄悄涨了价,德国想讨价还价都没太多底气。 有德国能源专家算过一笔账,光去年一年,德国因为买美国天然气多花的钱,就相当于每个家庭多交了两个月的电费,这钱最后还是落到了老百姓和企业头上。 有人调侃,德国会不会退回“烧柴取暖”的时代? 虽然是玩笑话,但也反映出大家对德国能源政策的疑问,想环保没错,想摆脱对外依赖也没错,可把核电、俄气这些能快速补缺口的选项都排除,又给新能源发展设障碍,这中间的平衡到底该怎么找? 能源转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简单“一刀切”,不管是核电、天然气还是光伏,最终的目的都是让大家用上稳定又便宜的能源,这才是最实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