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了吗? 鸡排哥的走红, 背后藏的可不是运气。 别说他只会炸鸡排,就连这次南京音乐节的亮相,每一步都踩得恰到好处。 注意到一个细节,鸡排哥到南京第一件事,不是急着摆摊,而是带着定制摆摊车和电炸锅,把摊位升级成了迷你舞台。音乐节餐饮区均价30元,他偏卖6元,看似亏本,却成了全场隐形流量入口。更绝的是,他一边炸鸡排一边和粉丝唠嗑,连桂花香都能编进俏皮话里。这种反差,哪是普通摊主能琢磨透的。 有人说他背后有团队策划,可仔细看,鸡排哥的规矩五年没变:学生少收一元,袋子永远敞开,下午四点半后让学生先买。这些细节,可不是临时包装能演出来的。就连二手平台出现299元代排队,他反而主动限制每人一份,把炒作苗头直接掐灭。 更耐人寻味的是,音乐节结束当晚,他采访到十点多,第二天一早却坚持开车五小时回景德镇出摊。流量滚烫时,多少人想着趁热变现,他却说:如果不曾拥有,何谈失去。这心态,倒像是早算清了网红周期的账。 其实鸡排哥的火,戳中的是当代人对真实感的渴望。当预制菜让人心生警惕,他坚持现场腌制;当套路化服务成常态,他端出敞开口袋的坦诚。这种反网红化的操作,才是真正的流量密码。 别忘了,他从下岗工人到景德镇文旅推介官,用了二十多年。如今全国巡炸启动,下一站成都、西安邀约已至。看来鸡排哥的布局,从来不止一口油锅那么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