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人把这事儿捅破了。 买机票、办手机卡,恨不得把你祖上三代都查清楚,实名制嘛,我懂,为了安全。 可回头,一个电信诈骗的虚拟号,查无此人? 这问题问得,我都想站起来鼓掌。 你去营业厅办张手机卡试试,身份证得在读卡器上刷三遍,人脸识别时要对着镜头眨眼睛、转头,稍微有点光线不好或者角度不对,系统就提示失败。工作人员还会反复核对你填写的家庭住址、紧急联系人,连门牌号写错一个数字都得重新填,说是“确保每一条信息真实可追溯”。 结果呢?前阵子我邻居张阿姨就栽了。接到个自称“社保中心”的电话,对方报出她的身份证号、家庭住址,连她去年住院的情况都知道,说她的社保账户被冻结,要通过“安全账户”转账解冻。张阿姨慌了神,转过去五万块,等反应过来报警,警方一查那个来电号码,根本查不到实名信息——说是虚拟运营商放出去的“动态号”,每天换一次绑定信息,源头在哪都找不到。 这不是个别情况。工信部今年发布的报告里写着,2024年全国接到的电信网络诈骗举报中,有62%的诈骗电话来自“查无实名主体”的虚拟号。这些号要么是违规代理商用虚假身份批量开的卡,要么是利用技术手段篡改的“幽灵号”,明明实名制要求得严严实实,到了这些号上,却成了“无人管”的漏网之鱼。 更让人无奈的是,普通人想改个手机号绑定的银行卡,得跑银行柜台、出示身份证、人脸识别,一套流程走下来小半天。可诈骗分子手里的虚拟号,却能轻松绕过监管,不仅能精准获取个人信息,还能随意切换归属地,骗完一拨人就换个号接着来。有民警朋友说,他们追查这类案件时,往往追到虚拟运营商这里就卡壳,对方要么拿“用户自主申报信息”当借口,要么说“技术有限无法溯源”,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大家不是不理解实名制的重要性,坐飞机要实名、住酒店要实名、办银行卡要实名,这些我们都配合,因为知道是为了安全。可问题是,安全不该只针对普通人,更该盯紧那些可能用来违法犯罪的渠道。要是只在老百姓办业务时把门槛抬得老高,却在虚拟号的源头监管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再严的实名制,也挡不住诈骗分子的黑手。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