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评论员郭正亮说的非常明确,大陆不要让连战、马英九、宋楚瑜、郑丽文等人忽悠了,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5-10-26 11:55:34

台湾评论员郭正亮说的非常明确,大陆不要让连战、马英九、宋楚瑜、郑丽文等人忽悠了,他们只想两岸维持和平,从不谈统一,拖延时间,多赚点大陆钱,我们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陆领导人必须解决台湾回归问题,不能再拖了。   说穿了,郭正亮这话算是戳破了一层窗户纸——有些人口中的“两岸和平”,根本不是为统一铺路,而是把“和平”当成了“拖延的遮羞布”。   这种现象在两岸互动中早已显现,尤其是某些政治人物的言行,表面上高举“两岸一家亲”的旗号,实则在关键问题上打太极,用经济合作掩盖政治立场的模糊。   以马英九为例,他在2008年至2016年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期间,确实推动了两岸直航、ECFA协议等经贸合作,使两岸贸易额从2008年的1292亿美元飙升至2015年的1885亿美元。   但这种“经济热”背后,是“不统、不独、不武”的“三不”政策。   他任内从未主动提及统一议题,甚至在2015年“习马会”上,也刻意回避政治框架的讨论,将会面定位为“两岸领导人的交流”而非政治协商。   这种策略让台湾企业赚得盆满钵满,却让两岸关系始终停留在“事务性接触”层面。   数据不会说谎:2024年两岸贸易额突破2929亿美元,台商在大陆投资项目超过12万个,但同期台湾民众对“统一”的支持率却跌至历史新低。   宋楚瑜的大陆之行同样耐人寻味。2014年他率团访问大陆时,用四川话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呼吁两岸“联手挣世界的钱”。   这种接地气的表态确实赢得了不少好感,但具体行动却局限于农业技术合作和文创产业交流。他推动的“两岸经贸文创交流协会”,至今仍以促进台商投资为主要目标,从未涉及政治对话机制的建立。   更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期间,宋楚瑜作为候选人,提出的两岸政策依然是“维持现状、加强交流”,对统一只字不提。   这种“经济唱戏、政治隐身”的模式,让他在大陆和台湾之间游刃有余,却让两岸关系陷入“只谈生意不谈未来”的怪圈。   连战的“破冰之旅”曾被寄予厚望,但后续发展却令人失望。   2005年“胡连会”后,他虽多次率团访问大陆,却始终将议题聚焦于农产品销售和观光旅游。2022年他接受专访时,仍强调“九二共识是两岸和平的基础”,却避而不谈如何落实“一中原则”。   这种态度在台湾政坛并非孤例:国民党前主席吴敦义曾公开表示“统一是未来的选项”,但转身就推动台商在大陆扩大投资;现任国民党主席郑丽文在2025年胜选后,虽表态“坚持九二共识”,却将首次大陆之行的重点放在农产品出口和科技合作上,对政治议题讳莫如深。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部分台湾政治人物的“双重算计”。他们深知大陆市场对台湾经济的重要性——2024年大陆对台出口中,半导体、机械等关键产业占比超过60%,而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高达1425亿美元。   但同时,他们又不愿承担推动统一的政治风险。于是乎,“两岸和平”成了最好的挡箭牌:既能维持与大陆的经贸往来,又能在台湾内部规避“亲中”指责。   更微妙的是,这种模式还催生了一个特殊群体——“两岸事务掮客”。他们穿梭于两岸之间,靠牵线搭桥赚取佣金,却从未真正关心两岸关系的实质进展。   历史的教训值得深思。上世纪50年代,大陆领导人面对复杂国际形势,果断采取行动维护国家主权;反观当下,某些政治人物却用“和平”包装拖延,用“交流”掩盖不作为。这种对比,恰似一面镜子,照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格局。   当台商在大陆的投资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时,当两岸青年交流项目每年超过500个时,我们更需要清醒认识:经济合作是手段,不是目的。若任由“和平红利”异化为“拖延红利”,最终受损的将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根本利益。   事实已经证明,单纯依靠经济交流无法推动两岸关系突破瓶颈。2024年台湾地区县市长选举中,国民党凭借“下架民进党”的口号获胜,但当选官员的两岸政策依然延续“重经贸轻政治”的老路。   这种路径依赖,让两岸关系陷入“热络却脆弱”的状态:一旦国际形势变化或台湾内部政治生态异动,之前积累的成果可能瞬间崩塌。   真正的和平,从来不是回避问题的借口,而是直面挑战的勇气。当某些政治人物在两岸之间长袖善舞时,我们更应牢记:国家统一,容不得半点含糊;民族复兴,经不起片刻耽搁。

0 阅读:0
朝史暮今天下事

朝史暮今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