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放出狠话:中国若再不卖稀土,欧盟应启动“核选项”   据多家外媒报道,在刚

物规硬核 2025-10-26 01:51:29

马克龙放出狠话:中国若再不卖稀土,欧盟应启动“核选项”   据多家外媒报道,在刚刚结束的欧盟峰会上,法国总统马克龙声称,中国对稀土出口的管制行为构成了所谓“经济胁迫”,如果欧洲迟迟无法与中国就稀土出口问题达成一致,那就应该启动欧盟在经贸领域的“核选项”,对中国进行反制。   稀土,这群由17种特殊元素组成的“工业维生素”,看似微不足道,却是现代科技产业的命脉。   从电动汽车电机到风力发电机,从智能手机到战斗机导航系统,稀土无处不在,正是这种不可替代性,使其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焦点。   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中国拥有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稀土储量,却供应着全球近70%的稀土产量,并且在稀土加工领域更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高达90%的稀土精炼产能集中在中国。   这种市场地位不是偶然,而是数十年技术积累和产业发展的结果。   马克龙所提及的“核选项”,指向的是欧盟《反经济胁迫 instrument》,该机制于2023年12月正式生效,旨在赋予欧盟更强有力的法律工具,应对第三国家的经济胁迫行为。   从提高关税到限制参与欧盟公开招标,再到限制知识产权的使用,这一工具箱的确包含多种制裁手段。   但问题在于,中国的稀土出口管理措施是否符合“经济胁迫”的定义?中国自2006年起就开始对稀土生产实施总量管理,主要基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考量。   稀土开采和提炼过程确实伴随着严重的环境代价,每生产一吨稀土会产生约2000吨有毒废物,对水源和土壤造成持久污染。   从历史视角看,这不是稀土首次引发国际贸易紧张,2010年,中国因钓鱼岛争端限制对日稀土出口,曾引发全球稀土价格飙升,也促使各国开始寻求稀土供应多元化,然而,十余年过去,稀土的全球供应链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欧盟的稀土困境尤为突出,欧洲市场上约98%的永磁体依赖中国进口,这些磁体对电动汽车和风力发电机至关重要。   欧盟的绿色协议雄心与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结构性矛盾在当下地缘政治环境下被进一步放大。   值得玩味的是,马克龙的强硬表态在欧盟内部并未形成一致共识,德国工商大会负责人马丁·万斯莱本就曾警告:“与中国进行贸易战,将严重威胁德国就业和经济繁荣,”这种分歧反映了欧盟成员国在对华政策上的不同考量和利益诉求。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稀土之争本质上是全球绿色技术领导权之争,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40年,全球对稀土元素的需求可能比现在增长六倍以上,谁能稳定获取稀土资源,谁就在清洁能源革命中占据了先机。   面对这一困局,欧盟已在尝试多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推动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稀土合作,另一方面加速本土稀土项目的开发,如瑞典的基鲁纳瓦拉矿和格陵兰的科瓦内湾项目。   同时,稀土回收技术也受到更多关注,尽管目前从废弃物中回收稀土的比例仍不足1%。   在这场围绕稀土的博弈中,没有真正的赢家,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可能导致双输局面,而对话与合作或许能开辟新路径,毕竟,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共同挑战面前,稀土的稳定供应关乎全人类的绿色未来。   马克龙的“核选项”言论,表面上是一场关于贸易公平的争论,实则揭示了全球能源转型中的深层矛盾,我们正在用20世纪的地缘政治思维,解决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种错位值得深思。   稀土的战略价值不仅在于其稀缺性,更在于它是连接当下与绿色未来的关键物质桥梁。   当各国争相确保自身稀土供应时,我们是否忽略了更大的图景?真正的能源安全不应建立在资源民族主义基础上,而应依靠创新、效率和合作。   欧盟若启动对华制裁,短期内可能会刺激替代供应链的发展,但从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来看,这种对抗路径代价高昂,时间是我们最稀缺的资源,在稀土供应上的僵持可能拖慢全球清洁能源转型的步伐。   更理性的路径可能是建立多元化的国际合作体系: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资源富集国提供原材料,制造强国负责加工,形成互利共赢的区域稀土合作网络。   同时,大幅增加对稀土替代材料和回收技术的研究投入,从根本上解决供应链脆弱性问题。   这场稀土博弈提醒我们,绿色转型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全球治理体系的革命,我们需要新的规则和机制,既能保障各国的合理利益,又能促进资源的公平有效利用,毕竟,在气候变化面前,没有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物规硬核

物规硬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