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关头,德国取消外长访华,还抱怨除了王毅之外,中方没人见他。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本计划本周末访华,却在出发前两天突然推迟行程。这看似突然的举动,实则早有预兆。自从上任,他就频繁在不同场合批评中国,无论访问印度、日本还是东南亚,都要把“中国议题”摆上台面,指责中国在地区事务中“破坏规则”或“威胁稳定”。 他的这些言论,在西方媒体那里可是博足了掌声,仿佛找到了“知音”。然而,国际社会并非只有西方声音,许多国家对德国外长这种无端指责中国的做法并不认同,认为这是不客观、不公正的。这种国际舆论场的反响,也反映出德国外长在国际上的形象并非一边倒的“正面”。 德国政府内部对华政策本就存在分歧。总理默茨主张继续保持经贸合作,毕竟德国离不开中国市场。可外长瓦德富尔及其团队却继承了前任贝尔伯克的强硬路线,强调所谓的“价值观外交”。这种分歧在德国国内民众中也引发了不同反响。一部分民众支持总理务实态度,认为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另一部分民众则受外长言论影响,对华态度较为强硬。这种国内不同声音,无疑也会对政府决策产生一定影响,使得德国对华政策摇摆不定。 对比其他欧洲国家对华政策,德国此次事件显得颇为独特。法国在处理对华关系时,更注重平衡和务实,在维护自身利益同时,也积极与中国开展合作。英国虽然在一些问题上跟随美国,但在经贸合作等方面,也不愿完全与中国脱钩。而德国外长这种一味指责批评,却又不拿出建设性意见的做法,在欧洲国家中并不多见。这种独特性,也让德国在国际舞台上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中德经贸合作规模庞大,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中德双边贸易额再创新高,在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等领域合作紧密。然而,德国外长此次事件,很可能给经贸合作蒙上一层阴影。如果德国政府不能及时调整对华政策,保持理性务实态度,未来双方合作可能会受到阻碍。毕竟,企业合作需要稳定政治环境,这种外交上的波折,会让企业决策变得谨慎。 从德国外长个人政治生涯角度看,此次事件也并非小事。德国国内政治生态复杂,民众对外交风格评价多样。他这种一味强硬、指责他国的做法,虽然在一部分人眼中显得“有骨气”,但也可能引起另一部分人反感。如果因此影响中德关系,进而对德国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那么他在国内政治舞台上支持率可能会下降,对其个人政治生涯发展不利。 在我看来,德国此次事件完全是自食其果。外交活动讲究相互尊重,德国外长却把尊重当单向施压筹码。在核心问题上立场不清晰,还想与中国进行政治接触,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德国若真想与中国发展良好关系,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对华认知,不能既想从中国获取经济红利,又在政治上无端指责。未来,德国政府若能调整政策,以务实态度与中国相处,中德关系仍有很大发展空间;若继续一意孤行,那么双方关系可能会陷入更复杂局面。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或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