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行甲在浙大讲完课,临上电梯前,一句“陈书记”让他停住了脚步,回头一看,是个怯生

真实安德烈 2025-10-25 17:18:45

陈行甲在浙大讲完课,临上电梯前,一句“陈书记”让他停住了脚步,回头一看,是个怯生生的巴东男孩。曾在巴东县任职过县委书记的陈行甲,一下就被拉回到那段时光!他和男孩紧紧相拥,言语激动,不停地对他说:“孩子,你很棒!” 交谈中,陈行甲得知男孩是以全县第5名的成绩,考进浙大,这让陈行甲开心不已,几度落泪,因为陈行甲知道,从巴东那个小县城考进浙大,有多不容易! 两人紧紧相拥,男孩的泪水砸在陈行甲的肩头,连带着在场不少人都红了眼眶——这不是陌生人的客套拥抱,更像久别亲人的重逢,藏着只有巴东人与他懂的牵挂。 巴东这地方,“看山跑死马”是常态,从县城到最远的乡镇开车来回要六七个小时,全是颠簸山路,教育资源和大城市没法比。 就拿浙大的录取难度来说,周边省份的考生想进本科批物理类专业,至少得考到650分以上,排名要挤到全省三千名内,放在巴东这样的山区县,每往前冲一个名次都得付出成倍的努力,全县第5的成绩背后是无数个埋在书本里的日夜。 陈行甲太清楚这份成绩的重量,因为他在巴东近五年,几乎每年高考前九十天都会往巴东一中跑,和高三学生谈心,把自己当年为了记数学题罚自己不吃饭、犯困就往冷水里扎脑袋的经历讲给孩子们听。 他在巴东有个习惯,每到一个村必看两样东西:最穷的人家和村里的学校,哪怕路再远也要去,还曾在三坪村请全村的患者一起吃饭,就为了摸清百姓的真实难处。 那些年他盯着教育不放,不是没原因的——巴东作为三峡库区,过去工程腐败成风,连拉板车的借个资质都能中标工程,4500万的平阳坝河堤建完俩月就冲垮,全是豆腐渣工程,教育经费要是被这么糟蹋,山里孩子根本没出路。 他当年在县纪委全会上念自己写的“问题报告”,念到凌晨两点写的内容,把72%乡镇财政所领导没“一岗双责”意识、216人“吃空饷”一年耗掉648万这些丑事全摆上台面,听得台下官员脸红脖子粗。 为了查河堤腐败案,他收到过各种威胁,有人说知道他住哪儿,有人放话要搞臭他,可他硬顶着,督办案件把“中标大王”和一串腐败官员揪了出来,州委书记一句“顶你”给了他底气。 他这么拼,就是不想让孩子们的前途被贪腐堵死,现在男孩站在浙大校园里,等于给当年的坚持交了份满分答卷。 男孩或许不懂那些反腐细节,但他一定记得陈行甲在任时,学校的操场修起来了,老师的待遇提上去了,不用再担心教育经费被克扣。 巴东后来出了个“教育奇迹”,没高考移民却年年有大批孩子考进名校,这背后既有老师的奉献,更有陈行甲当年扫清腐败、保住民生资源的功劳。 就像他当年说的,扶贫项目要是被糟蹋,对不起50万巴东人,教育更是如此,少一分克扣就多一个孩子能走出大山。 男孩哽咽着说村里现在路修平了,学校有了新教学楼,陈行甲听着频频点头,泪水里藏的不止是欣慰,还有当年的不易。 他当年查案时,连纪委的行动都被对手摸得一清二楚,硬是靠着死磕才撕开突破口,后来卸任时没人知道,他背后藏着多少和腐败分子斗智斗勇的较量。 那些年他收到的大病求助信能堆成摞,处理的民生问题数不清,可最盼的就是看到这样的场景:山里的孩子凭着努力站在更大的舞台上。 陈行甲拍着男孩的背,重复着“你很棒”,这话里有对孩子的肯定,更有对自己初心的印证。 他在巴东没留下惊天动地的口号,只留下一个个被查清的案子、修通的路、变好的学校,还有百姓记在心里的牵挂。 这种牵挂不是作秀出来的,是他踩着山路走出来的,是顶着威胁拼出来的,是盯着教育熬出来的。 后来有人问他这段经历,他没说太多官话,只说有些故事比编出来的还曲折。他把那些和贪官周旋的细节、离职的真正原因都写进了人生笔记里,不是为了炫耀,而是想告诉所有人。 山里的希望从来不是空想,只要有人肯为孩子挡住黑暗,他们就一定能走到光明里。 男孩在浙大的身影,就是对他最好的回应,那些当年护着教育、顶着压力的坚持,终究长成了最像样的果实,这比任何荣誉都实在,也比任何故事都动人。

0 阅读:34
真实安德烈

真实安德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