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近太难了,不买美国大豆,巴西大豆猛涨价,中国难道非要买大豆?能不能实现国内自足自给? 确实不是咱非要买外国大豆,而是国内目前还真做不到自给自足,就说去年的数据,咱国家一年要消耗的大豆里,十斤有八斤都是从国外买的,自己种的连两成都不到。 为啥种这么少?就是地不够用,现在咱国家的好耕地都得先保证水稻、小麦这些主粮,18亿亩耕地红线可不是说着玩的,毕竟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才是头等大事。 而大豆偏偏和玉米是同季的旱粮作物,争起地来根本不占优势——种一亩玉米的收益通常比大豆高不少,农户自然更愿意选玉米,2024年全国大豆播种面积1.55亿亩,看着不少,但比起1.15亿吨的年消费量,这点产量连塞牙缝都不够,去年国产大豆才2065万吨,进口量却是它的5.1倍。 更要命的是大豆这东西用途太广,还大多不是直接吃的,去年的数据显示,咱消耗的大豆里80%以上都拿去压榨了,榨出的豆油占了全国食用植物油消费的四成,剩下的豆粕更是养猪养鸡的关键饲料蛋白来源,要是真把主粮地改种大豆,先不说主粮产量得降多少,单说豆粕不够用导致肉蛋奶涨价,老百姓的菜篮子就得受影响,这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当然,这些年咱们也不是没琢磨过办法,比如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让两者在同一块地里生长,号称“玉米基本不减、增收一季豆”,这技术确实管用,三年累计推广了5600多万亩,每年能多收150万吨大豆,但架不住基数太大,这点增量扔到1亿吨的进口量里几乎看不见浪花,而且这技术门槛不低,得选耐荫的大豆品种、耐密的玉米品种,还得用专门的播种机,不少农户学起来费劲,推广速度始终有限。 单产也是个老大难问题,虽说黑龙江海伦的大豆新品系能种出亩产331公斤的高产,但那是试验田的成绩,全国平均水平还差得远,农业农村部再怎么推单产提升工程,今年全国大豆亩均密度才从1.6万株涨到1.65万株,这点进步想补上缺口简直是杯水车薪。 反观巴西、美国,人家的大豆单产早就稳定在高水平,种起来还省事,成本比咱低不少,所以只能依赖进口,可进口又得看别人脸色,2024年咱从巴西买了7465万吨大豆,占进口总量的71%,今年前九个月更是涨到了80%的占比,人家自然有底气坐地起价。 10月份巴西大豆都涨到650美元/吨了,比美国大豆贵出66美元,港口排队能排45天,还借着雨季减产的由头搞投机,港口报价比芝加哥期货市场都高3美元一蒲式耳,阿根廷更不用说,跟着凑涨价的热闹,谁让咱过去一年从那儿的进口量翻了一倍多,人家摸清了咱的需求软肋。 有人说为啥不换卖家?其实早就在换了,巴西涨价那几天,咱48小时就转向阿根廷签了上百万吨订单,还收了乌拉圭近三成的出口量,俄罗斯大豆也在通过快速通道补位,但问题是这些国家的产能有限,2024年阿根廷才给了410万吨,俄罗斯的量更少,短期内根本没法替代巴美的供应,而且大豆这东西同质化严重,哪儿的都能用,可人家三国加起来占了咱进口的九成以上,想彻底摆脱依赖根本不现实。 说到底,这事儿就是个两难局,要保证主粮安全就没法给大豆足够耕地,要满足压榨需求就绕不开进口,进口依赖度高就难免被人拿捏涨价,这些年搞的种业攻关、技术推广不是没效果,高油高产大豆面积已经占了两成多,加工企业也在把豆渣变废为宝搞深加工,但农业升级是慢功夫,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其实也不用太焦虑,咱现在的应对还算清醒,一边死守主粮安全底线,一边悄悄布局多元化进口,还在技术上慢慢追赶,巴西这次涨价就踢到了铁板,见咱转单立马就松了口,说明咱不是没议价能力,只是短期内,“买大豆”这事儿还真没法省,毕竟比起被人涨价薅点羊毛,让主粮减产、肉价飞涨才是真的麻烦,这不是怂,是过日子的实在——饭得一口口吃,大豆问题也得一步步解,急不来。


用户10xxx44
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推广试种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