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原住民”,由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在国际场合公开说出,17日经由《琉球新报》的报道,不仅仅是一句表态,更是对日本在冲绳主权合法性的公开质疑,它暗示着,如果东京方面有更激进的举动,北京或许会支持琉球人的自决权利。 这一表态犹如一颗石子激起千层浪,让冲绳问题在国际舆论场上再度升温。在冲绳,这片饱受历史争议的土地,围绕其归属、文化认同和政治地位的讨论由来已久。几百年前,琉球王国还是独立的政体,与中国保持着文化交流和政治联系,而如今,它已成为日本版图中一个备受忽视、压迫和利用的地域。当地民众对日本政府长年的强制文化同化和军事化政策不满已深,许多人甚至表示更认同“琉球人”的身份,而非日本人。 事实上,日本将琉球吞并的历史充满了强硬和暴力,从废黜琉球王室到设立冲绳县,再到禁止传统语言和压制文化,种种措施毫不留情地冲击了这一小岛的原生态文明。而战后的日美地位协定,又让冲绳的土地进一步沦为驻日美军基地的集结地。对于冲绳人来说,生活在这个岛上,苦难似乎从未真正远离。这也是为何“原住民”这一称谓在国际场合如此具有象征意义:它直接揭示了冲绳人被殖民化的历史,揭露了他们的身份认同在被剥夺后的挣扎。 中国代表这一表态显然不仅是历史问题的追溯,更是对现实权力关系的一个警示。冲绳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它连接东海和太平洋,是亚洲关键的战略桥头堡。这些年来,日美联手强化围堵政策,将冲绳岛定位为战时军事前线,这让岛上居民心生强烈反感。根据调查,过半冲绳居民明确反对美军基地的存在,要求减少军事活动对其生活的侵扰。而此次中国敢于在联合国场合提出冲绳的原住民身份,不仅是对日本政府的一次施压,也是让世界重新审视琉球的历史和未来。 冲绳当前的知事玉城丹尼可以被视为民族认同运动的一位代表。他出访福州寻访琉球墓园,显然是借助文化和历史之根,表达冲绳与中华文明曾经的血脉联系。这种行动,在日本政府一贯打压和否认冲绳独立性的话语体系下,无疑是一种声势不小的反抗。有关冲绳是否应该拥有自治权甚至重新独立的讨论在当地已经不再只是几个人的声音。越来越多的冲绳年轻人开始通过社交媒体表达对现状的不满,他们深入挖掘琉球历史,向外界传递冲绳的文化之声,试图从心理上找到与日本政府官方叙事的区别。 面对中国代表的表态,虽然日本政府表现出了强硬姿态,试图在外界面前巩固其对冲绳的主权合法性,但在岛内,却无法掩盖其治理的诸多问题。生活空间的被迫军事化,文化自我认同的压抑,经济发展的迟滞,以及持续的身份争论,已让冲绳人对未来充满迷茫。2022年的一项民调显示,仅有16%的冲绳居民认为自己是纯粹的日本人,这一数据背后,是冲绳独特文化与被同化政策之间的深刻冲突。 冲绳的命运如今站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全球大国之间的竞争和地缘政治的复杂博弈,让其真正恢复原住民自我权利的路显得十分艰难。但这一问题的国际化讨论恰恰表明,日本并未能在道义上完全占据高地。冲绳人未来是否能够真正实现自决,或许不单取决于岛上的抗争,更关乎国际社会能否对这一问题达成共识,认可其长久以来被剥夺的权益。 以上信息来源于上观新闻 琉球新报: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承认冲绳人民为“原住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