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王震去日本考察,出发前,周总理特意交代:“去了日本,不要买他们的东西。” 王震到了日本后,却坚持买2样东西! 那会儿,咱们国家刚刚起步,农业基础薄弱,啥都缺。 说实话,那时候谁家还不是靠人工弯腰插秧? 机械化在农村根本听都没听过。王震本身就是个干实事儿的人,他是被国家派出去“取真经”的。 但王震到了日本,看到人家农田里的机器轰隆隆地干活,农民又快又轻松,心里说不着急那是假的。你说让他空手回去,真不甘心。 其实,在日本参观农机厂和农田的日子里,他心里的天平慢慢倾斜。 王震其实也犹豫过,毕竟带回来可能会挨批评。 但回头想想,咱们国家要想变好,总得有人先迈出这一步。这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老百姓。 因为看到希望了。不能因为怕担责任就什么都不做,咱们得敢于突破。 后来这两样东西带回来了,并没有直接“照搬照用”。 插秧机被技术员们拆了研究,琢磨怎么适合自家稻田。 农业薄膜样品则是一点点筛选、改良,慢慢推广。 其实这背后,是一大批默默无闻的科研人员和农技人员在埋头苦干。 他们没什么名气,但正是靠着这股劲,才让咱们的农业慢慢变了样。 说到底,王震带回来的不是两样商品,而是打开了一扇窗。 让我们看见了技术的力量,也看见了别人的长处。 他的做法,说穿了,就是“走出去、学回来、再创新”。 这三个动作,至今都不过时。 每一项技术进步,其实都得有人先试水,有人敢冒点险。 我觉得,这件事真正让人佩服的,是那种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劲头。 不是一味地崇洋,也不是一味地“闭门造车”。 而是看问题看得准,知道啥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然后敢于去争取。 很多时候,历史的进步就差那么一股子劲。 怕担责任,怕被批评,啥都不干,这事儿永远也走不通。 王震的做法,其实就是给后人做了个表率。 今天我们再看当年这段往事,早已不是为了讲英雄故事,而是想明白一个道理:国家进步,不能光靠口号,更不能只看眼前。 要敢于学习先进,要敢于实践创新,更要有担当。 王震带回来的东西,最后变成了咱们自家的农机和良种,成了千千万万农民的实惠。 这种“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路子,其实就是咱们国家发展壮大的秘诀。 其实像王震这样的人,是我们国家最需要的。 他们不是光会说,而是知道啥时候该做决定,啥时候得担责任。 正是有了这样一代又一代人,我们的农业才有了今天的模样。 如今,插秧机早就不稀奇了,机械化已经普及,但那种敢冲、敢干、敢担当的精神,还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所以,王震当年带回的那两样东西,虽小,却有着大意义。 它代表着一种思路——敢于走出去,敢于把别人的好东西变成自己的生产力。 这种思路,不光适用于农业,其实对各行各业都有借鉴意义。 无论什么时候,勇气、担当和实事求是,永远是国家进步的不二法门。 参考:《王震違背了“禁令”》——中共产党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