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日军抵达一寺庙,映入眼帘的,是132名一丝不挂、且没了头颅的日军,为

笑蓝说 2025-10-24 15:57:23

1938年,日军抵达一寺庙,映入眼帘的,是132名一丝不挂、且没了头颅的日军,为首的指挥官既恐惧,又气愤:“从没见过如此凶狠的中国军队!”   1973 年冬,抚顺战犯管理所的病房里。   莫德宏枯瘦的手攥着一小捧广西泥土,指缝间土粒簌簌落下。   眼前突然晃过 1938 年莲池寺前的晨光,血红色在视线里漫开。   那 132 具赤裸的日军尸体,像刻在骨头上的印,几十年没淡。   护士进来换输液瓶时,他还喃喃着 “徐州的老百姓”。   1938 年 3 月,徐州郊外的李家庄。   莫德宏率侦察兵路过时,看到的是被烧黑的房梁和倒在路边的村民。   一个幸存的老妇抱着死去的孙儿,哭着说 “鬼子昨天来的”。   日军刺刀上的血还没干,就抢走了村里最后一点粮食。   莫德宏蹲下身帮老妇埋孩子,指甲缝里嵌满了泥土。   1938 年 4 月,枣庄莲池寺后山的树林里。   莫德宏的士兵们趴在草丛里,野草上的露水打湿了单衣。   山下传来日军的说话声,夹杂着酒瓶碰撞的脆响。   “他们迷路了,正好给李家庄的乡亲报仇。” 莫德宏压低声音。   李二牛攥着大刀,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眼里是没消的红。   莲池寺的大雄宝殿里,日军小队长正用刺刀挑着佛经。   士兵们横七竖八地躺着,有的在擦枪,有的在啃干面包。   庙门 “哐当” 一声被踹开时,他们手里的东西全掉在地上。   “缴枪不杀!” 中国士兵的吼声震得房梁上的灰尘往下掉。   132 个日军没敢反抗,双手举过头顶,身体还在抖。   莫德宏走进殿里,目光扫过日军腰间的刺刀。   那刺刀的样式,和李家庄村民身上的伤口完全对得上。   “把他们的衣服扒了,让他们光着身子,记着今天的教训。” 士兵们上前时,有个日军想挣扎,被李二牛一脚踹在膝盖上。   军服被一件件扔在地上,露出日军身上刺的太阳旗纹身。   处决在寺前的空地上进行,太阳刚过正午。   莫德宏背对着行刑的方向,却能听见刀刃落下的闷响。   每响一声,他就想起一个徐州平民的脸 —— 被炮弹炸飞的孩子, 被刺刀捅死的老人,还有抱着柱子哭到断气的妇人。   身后传来士兵的喘息声,他知道,这些年轻人也不好受。   1938 年 4 月底,台儿庄的战壕里。   莫德宏的部队打退了日军的又一次进攻,战壕里满是弹壳。   李二牛坐在地上,手里摩挲着一把日军的刺刀,眼神有些呆。   “师长,咱们杀了那么多俘虏,是不是……” 他没说下去。   莫德宏拍了拍他的肩:“记住李家庄的样子,就不算错。” 远处传来冲锋号,两人立刻抄起武器,往战壕外冲。   1942 年太湖边的高炮阵地。   莫德宏看着日军飞机坠落后燃起的火,想起了莲池寺的烟。   那时寺前的血腥味,和现在的汽油味混在一起,格外刺鼻。   “师长,咱们打下鬼子飞机了!” 士兵们围着他欢呼。   他却没笑,只是望着火光,想起 1938 年那些没来得及回家的兵。   后来才知道,那架飞机里,坐着日军将领冢田攻。   1950 年桂林的一间民房里。   莫德宏刚从田里回来,手里还拿着锄头,就被破门而入的人围住。   “莫德宏,跟我们走一趟。” 冰冷的手铐铐住他的手腕时,他没反抗,只是回头看了眼院子里的菜畦 —— 那是他刚种的青菜。   从抗日将领到战犯,他没说一句话,只是把衣领往下拉了拉。   1973 年冬,莫德宏的呼吸越来越弱。   他把手里的泥土贴在胸口,像是要把家乡揣进怀里。   “鬼子打跑了,我也该回去了……” 这是他说的最后一句话。   护士发现时,他的眼睛还睁着,望向南方 —— 那是广西的方向。   这位在莲池寺写下铁血一笔的将军,最终没能回到故土。   如今,台儿庄的纪念馆里。   有一张复制的日军日志,上面印着佐藤的字迹:“此处中国军队极凶”。   游客们站在日志前,听讲解员说起莲池寺的故事,有人红了眼眶。   莫德宏的名字,没出现在太多历史课本里,却留在了老兵的回忆里。   那些和他一起在莲池寺战斗过的兵,后来常说:“莫师长,是个汉子。”   而那捧他攥到最后一刻的家乡泥土,最终被埋进了抚顺的泥土里。      参考资料: 德重恩弘的抗日英雄莫德宏.--抗日战争纪念网.

0 阅读:1
笑蓝说

笑蓝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