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媒体10月21日报道,闻泰收购安世后,未押注荷兰,而是派专家拆解产线、迁产能回中国,此举堪有谋略,荷兰试图以断系统权限、停工资施压,却漏算闻泰早搭备用系统、换国内供应链,中国基地反超研发,推出国产SiC模块,还断荷兰研发资金,最终让欧盟车企承压! 闻泰收购安世在当年这可是“蛇吞象”的买卖——闻泰本来是做手机设计的,花几百亿把荷兰这家全球顶尖的半导体公司买下来,就是想拿到功率芯片的核心技术。 但闻泰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把宝全压在荷兰,毕竟这些年国际上搞技术封锁的套路太多了,美国动不动就逼盟友卡别人脖子,荷兰又是半导体领域的关键节点,真要是哪天翻脸,产线、技术全可能被拿捏。 所以收购一完成,闻泰就派了大批工程师去荷兰工厂,不是去当甩手掌柜,而是拿着图纸一点点拆解产线,小到一个零件的安装顺序,大到生产流程的调度逻辑,全摸得清清楚楚,然后原样搬到中国东莞建了新厂。这哪是简单的“搬家”,分明是把核心生产能力牢牢攥在了自己手里。 荷兰那边后来果然急了,想靠玩“硬的”把控制权抢回去。先是切断了中国工厂的系统权限——就是生产用的电脑系统密码,以为没了这个,产线就得停摆;还放话说要停发中国员工工资,想煽动工人闹事。可他们压根没想到,闻泰早留了后手。 系统断了没关系,东莞工厂早备好了“土办法”:生产指令靠微信语音传,库存用Excel表格记,质检数据通过企业微信群同步,虽然看着不高级,但几千个工人熟门熟路,订单一点没耽误。 至于工资,闻泰早把国内账户的钱备足了,到点就打给员工,没人会为荷兰总部的空话罢工。更关键的是供应链,之前早就把欧洲的供应商换成了国内的,从晶圆到封装材料,周边几百家配套厂随叫随到,根本不用看荷兰的脸色。这就是提前迁产能的妙处,把“命脉”挪到自己地盘,别人再怎么折腾都没用。 更让荷兰没想到的是,中国基地不光能稳住生产,研发还反超了。本来安世的核心研发都在荷兰,可中国这边有天然优势:工程师多、成本低,政府还给研发补贴。闻泰把从荷兰拆回来的技术当基础,组织团队没日没夜地攻难关,没用多久就搞出了国产SiC模块——这可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件,以前全靠进口。 荷兰那边呢?因为中国工厂不依赖他们的技术了,闻泰直接断了荷兰总部的研发资金,没了钱,他们连新设备都买不起,更别说搞新技术了。一来二去,中国基地成了真正的技术核心,荷兰总部反而成了“空架子”。 这一连串操作下来,最慌的是欧盟的车企。安世的芯片是博世、大众这些车企的“刚需”,一辆车得用几十个功率芯片,欧洲车企大概30%的货都靠东莞工厂供应。现在中国工厂掌握着产能和新技术,要是供应出点岔子,车企的生产线就得停,库存顶多撑一个多月,每天损失都是以亿计。这些车企急得跳脚,只能去催荷兰总部赶紧服软,毕竟对他们来说,能按时拿到芯片比啥都重要。荷兰本来想靠施压占便宜,结果把下游的“大客户”给得罪了,自己反而没了底气。 回头看,闻泰这步棋真是走得太准了。不押注荷兰,是看透了地缘风险的门道;迁产能回中国,是把“主动权”握在手里;备着备用系统、换国内供应链,是堵上了所有漏洞;最后研发反超、断荷兰资金,是彻底把优势转到自己这边。从头到尾不是被动应付,而是每一步都算好了后续。 荷兰的错误就在于,以为手里有“股权”“系统权限”这些虚的东西就能说了算,却忘了制造业的根本是“能造得出、供得上”。现在欧盟车企天天催,荷兰想后悔都晚了,这就是“把命运握在自己手里”的道理——技术、产能在自家地盘,别人再怎么闹,都伤不到根本。 信息源:中国网——企业自身受到影响,全球汽车面临“断供”,荷兰称将与中方化解安世僵局


 
									 
									 
									 
									 
									 
									 
									 
									 
								
一路顺风
未雨绸缪,当初的决策多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