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当选后,有4个该祝贺的人没有祝贺。 这四人里,张亚中是头一个让人注意到的。张亚中这边刚发表完败选感言,通篇都在念叨自己“因缘不足”,愣是没提一句给郑丽文道贺的话。按说选举落幕不管输赢,基本的礼数总得有,可他光顾着抒发自己的遗憾,把这份该有的恭喜给漏了个干净。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这次大选郑丽文赢了,可这场胜选的喧闹里,却少了四声本该响亮的“恭喜”,张亚中、赵少康、侯友宜、韩国瑜——这四个名字一沉默,就比任何祝词都刺眼。 表面上是礼节缺席,实际上是路线、派系和利益重新洗牌的信号。 国民党看似团结的外壳下,每个人都在盘算:谁失去了话语权,谁的资源被动了,谁该暂时闭嘴、等下一局。 最先让人注意的,是张亚中,他败选那晚一开口,满嘴都是“因缘不足”,愣是没提郑丽文半个字。 别人看着觉得他风度差,其实是心里那股不服气在作祟,他自认是“深蓝正统”,从理念到口号都打着“九二共识”的旗号,结果那些老蓝派大佬一个个倒戈——洪秀柱、马英九没站他这边,连最忠诚的黄复兴党部都跑票。 对他来说,这不是输,是被“时代抛弃”,那句“因缘不足”,听起来像命运感叹,其实翻译过来就是“我没错,是你们不懂”,他的沉默,是理念被现实打脸后的倔强反应。 赵少康的沉默则是另一种姿态,别人忙着祝贺,他反而憋着火,嘴上不说,背后放话要“清理亲中势力”。 他和郝龙斌是绑在一起的命运共同体,这次败选对他打击不小,也等于把他心心念念的2028布局砸了,可赵少康的聪明在于——输了不认怂,立刻改打“话语权保卫战”。 既然选票拿不回来,就要拿回“路线解释权”。 问题是,他的激进言论让不少基层党员反感,反而推着选民站到郑丽文那边。 他嘴上讲清理,其实是在抢主导权;表面是原则,骨子里是权力焦虑。 再看侯友宜,他的沉默最“讲究”,选后那八个字——“为民打拼,继续前行”——淡得像自动回复。 要知道,他在选前可是郝龙斌阵营的铁杆,还放话暗讽郑丽文的两岸立场“会害死国民党”。 如今形势翻转,他当然要装得无事发生,地方诸侯的逻辑很现实:中央改革意味着资源要被收回,而他在地方经营的势力、预算、人脉,哪一样不是花了十几年铺出来的? 他不祝贺,是在等郑丽文的动作,只要新主席的改革触到他那一摊利益,他随时可以拉冷脸、按暂停,这份沉默,是算计出来的距离感。 而韩国瑜,一如既往地高深莫测,选前两边都给祝福,选后立刻闭嘴。 不是不认可郑丽文,而是要先看她能不能兑现承诺,韩国瑜代表的是“庶民派”,讲的是实在。 他要看党工有没有拿到薪水、基层有没有被照顾、军公教福利能不能复原,没看见实惠,他就不会轻易站队,对他来说,沉默比表态安全,也更划算,能合作就合作,不能就再等等看。 这四份沉默,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整个选战过程一步步催出来的。 选前大家站队拉票,口号喊团结,心里却在暗算;选举结果一出,中生代、军系、黄复兴的票集中到郑丽文手里,老派体系瞬间塌了一角。 从那一刻起,这场选举已经不只是“谁赢谁输”的问题,而是国民党权力格局彻底改写的起点。 郑丽文现在面对的,不只是庆功宴上的掌声,还有这四股潜流的暗涌,她要稳住局面,光喊口号没用,得动真格。 她得交出“看得见的成果”——百日清单、党工福利、基层经费,全都要真兑现;第二,她得建立协调机制,让党团、党部、县市长都能坐下来谈分歧,不靠人情摆平;第三,最关键的是统一话术,别再让外界抓到“路线不一”“内斗不断”的把柄。 只有这样,才能让沉默的人慢慢松口,变成合作的人。 但要是她只顾着喊改革,不顾派系平衡,那这四个沉默的人就会变成四根钉子——钉在资源分配、人事安排、政策执行上,让整个党“看起来团结,实际打滑”。 政坛就是这样,沉默往往比反对更可怕,因为它无声,却能让计划全卡在半路。 有人说,这场党主席选举看似是郑丽文的胜利,其实才是国民党的一次“重新开机”,少了四声恭喜,不是意外,而是系统提示音:旧的秩序正在瓦解,新的规则还没加载。 接下来能不能顺利运行,就看郑丽文能不能用成绩、机制和耐心,把这些沉默的玩家都拉回桌上,赢选票容易,赢人心难,真要从“羊群变狮群”,她得先让那些“沉默的狮子”开口。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张亚中接受李翔连线,首次爆出郝龙斌的无奈内幕。他说,他跟郝龙斌有时候也会利用
【5评论】【12点赞】
用户10xxx36
因为张亚中也很清楚郑丽文不是统派[得瑟]
用户11xxx12
就四个老男的格局,路走不远的